.

聚焦安徽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服务改革试点

                            

安徽省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马丽萍

省政府连续5年将“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指标列入地市绩效目标考核范围;9个地市跨入中央财政支持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下简称试点)行列;铜陵、合肥、安庆、马鞍山、池州、蚌埠等6城市先后在试点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近年来,安徽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让全省万老年人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丰富服务供给,完善养老服务网络

“过去我们只能在小区院子里或路边树下打牌,现在社区有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场地干净、宽敞明亮,我们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医院,看病也方便。”家住淮北市相山区东山街道博山社区的罗荣贤老人在做今昔对比时,幸福感溢于言表。

为满足社会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安徽省分层分级、多措并举,不断丰富服务供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日益完善。

年起,安徽省启动了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行动。“三级中心”即县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乡镇)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县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要承担行业监管、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培育等职能,街道(乡镇)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要承担辖区内养老服务资源整合链接等职能,社区养老服务站直接为老年人提供就餐、康复等服务。到年底,全省“三级中心”实现全覆盖。

“自年起,我们将低收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纳入安徽省政府民生工程,对评估确定为轻、中、重度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分档提高补贴标准,用于护理支出。截至年底,全省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发放对象达62万人。”据安徽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胡前义介绍,低收入困难群体及失能失智群体是政府重点保障对象。

在试点中,合肥市探索“互融互嵌”模式,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共建社区“老少活动家园”,为青少年、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和服务;马鞍山市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刚性配建,回答了全市社区养老设施“建多少、建在哪”的问题;池州市构建“专业组织+帮扶单位+老年协会+公益岗位+志愿队伍+N”的养老服务网络,让养老服务触手可及。

着力政策引领,培育多元市场主体

从年开始试点到年底,安庆市、区两级财政已累计发放建设、运营补贴近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9亿多元,引入国内多家知名服务企业入驻。

安庆只是一个代表。目前,安徽省有余家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培育了一批本土知名养老服务品牌。

“十三五”时期,安徽省进一步夯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构建多层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年3月,省政府出台《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年)行动计划》系列政策文件,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列为重要内容,政府通过财政扶持、税费减免、人才培训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十三五’期间,省级公共财政、省级福利彩票公益金累计安排社会养老服务资金14.91亿元,通过建设补贴、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对社会力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给予扶持。”据胡前义介绍,在税费减免方面,年,各级税务机关为62家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增值税万元。在人才培训方面,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培训“十百千万”工程,年出台《安徽省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实施办法》,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培训范围,年培训各类养老服务从业人员3.5万余人。

在省级政策的统筹引领下,安徽省各地市纷纷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合肥市财政累计支出4.67亿元,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万次;铜陵市投入余万元实施17个居家养老服务公益创投项目;淮北市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培育发展连锁化、品牌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蚌埠市通过“财政+慈善”方式,每年投入30万元公益创投资金,打造特色为老服务项目;池州市与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投入入职奖补资金32.4万元,打通人才输入和能力提升“双通道”。

强化要素支撑,推进服务提质增效

年10月,在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湖社区,40台老年情感陪护机器人“小乐”免费发放给社区老年人。“小乐”通过对接自主研发的养老系统平台,能够实现人机互动、智慧医疗等多项功能,还可通过语音识别,按照老人意愿,推送新闻资讯、相声戏曲、心理辅导、视听娱乐节目等,让老年人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优质服务。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保障、设施供给、技术支持、监督监管等要素是推进服务提质增效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改革试点以来,安徽省各试点城市、各级财政共投入15亿元支持该项工作开展。在总结各地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经验的基础上,安徽省民政厅、财政厅依托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制定出台《政府购买基本养老服务指南》,进一步明确服务对象、定价、采购、质量监管、绩效评价等关键环节,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安徽省严格落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标准,新建住宅小区按照每百户20至30平方米、已建成的小区按每百户15至2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用房,截至年底,全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总面积达到万平方米。

安徽省以开展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试点示范创建为抓手,加快建设省级养老服务数据资源中心及应用服务平台,指导各地有序推进本地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到年底,全省遴选打造了50家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滁州市还成立大健康与养老产业研究院,建设市级养老综合信息管理智慧化服务平台,让智慧养老惠及更多老人。

以居家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逐步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水平;大力培育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多元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需求……安徽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步步为营,朝着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断迈进。

展望“十四五”,安徽省将立足省情,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和法规政策保障,加快推动《安徽省养老服务条例》立法工作,系统谋划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家庭养老政策支持,逐步建立符合老年人实际需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扩大供给总量,提升供给质量,切实提高老年人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铜陵市:多措并举助推养老服务改革发展

邱慧

作为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安徽省铜陵市逐步建立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并于年入列改革试点优秀城市。

开展摸底,全面掌握情况

开展全市老年人总体情况的普遍筛查,掌握特殊和困难老年人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按照老年人口1%的比例,开展老年人服务需求抽样调查。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调查,对全市60岁以上的低保、特困老年人进行能力评估。全市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获全省老龄政策调研成果一等奖。

出台政策,满足养老需求

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试行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的实施意见》,厘清15项基本养老公共服务。进一步扩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将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全部纳入服务范围,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提供每月元、元、元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定《扶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若干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落实养老人才培养政策等。年10月1日,《铜陵市居家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养老服务进入法制化轨道。

增加设施,夯实服务基础

先后投入余万元,完善城乡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成市、区两级5个养老服务指导中心,33个镇(街)养老服务中心、个社区(村)养老服务站、6个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22个城乡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实现县、乡镇和城市社区三级中心全覆盖。全市社区居委会87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个,配建率达%,城市养老服务设施每百户面积约28平方米。建成8个智慧健康养老康复辅具租赁站点,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免费租赁;建设10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升级改造8所农村敬老院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为近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改善其居家养老条件。

创新特色,示范引领试点

建成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居家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的“六助”服务成为“智慧城市”重点服务项目。打造医养结合示范点,探索机构“医、养、康、护”四位一体服务模式,建成4个社区医养结合示范点,全面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启动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料者培训和“喘息式”服务等居家养老服务公益创投项目,提升家庭照料能力。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农村老年人联系人登记、赡养协议签订、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视走访三项制度,开展农村日间照料服务和互助式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建强队伍,培养专业人才

出台《铜陵市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实施方案》和养老专业人才扶持政策。依托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和7个养老护理领军人才工作室,举办居家养老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家庭照护者等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三年累计培训余人次。3人分别获得安徽省养老护理大赛二、三等奖和优胜奖,并代表省队参加长三角地区护理大赛;养老护理技能竞赛纳入市总工会技能竞赛范围。投入余万元开展17个居家养老公益创投项目,培育社会组织23个。

铜陵市还将完善政策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和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进长三角养老一体化发展,推进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养老服务品质;落实养老服务人才扶持政策,建设专业队伍;构建具有铜陵特色的“智慧养老平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项目化方式明确相关工作,建立财政资金投入、服务评估、运营监管长效机制。

合肥市:“互融互嵌”让养老服务便利可及

胡越

截至年底,安徽省合肥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7.3%。近年来,合肥市转变思路,整合资源、优化服务,走“嵌入-融合-互嵌”之路,弥补老城区难享大型机构优质服务的缺憾,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刚性需求。在中央财政支持开展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中,合肥市入列优秀试点城市。

布局谋篇,嵌入社区解决社区养老设施不足的问题

年,合肥市政府印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提出试点改革四项创新内容:打造小微机构嵌入式养老服务、失能失智老年人激活社区、“互联网+家政+助餐+照护”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通过资源整合,全市建成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个、社区老少活动家园个、社区老年食堂(含助餐点)个,为城区和城关镇1.8万名困难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出台《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分区分级规划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和设施。制定《合肥市新建住宅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和设施的建设、移交与管理办法》,按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制订《合肥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规定闲置公有房产优先用于养老服务。

整合共建,融合发展解决场所设施不适老的问题

该市着力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提供日间照料、托养照护、精神慰藉、健康管理、适老化产品和康复辅具租售等服务。年合肥市政府将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持续推进。

整合场地共建社区为民服务设施。面向社区青少年、老年人共建老少活动家园,如万年埠街道万慈睦邻中心,具有健康理疗、社区养老、居民食堂、文化娱乐、社会组织孵化等功能,服务覆盖1.5万人;社区养老服务与卫生服务中心比邻建设,为养老服务中心引入医疗资源。

提升能力,互嵌互补促进机构服务辐射居家老年人

支持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鼓励公建民营,街道、社区两级养老服务中心原则上无偿或低偿交由社会力量运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支持养老机构承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全市28家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机构中7家为养老机构,可为全市三类困难老年人提供康复保健、助餐、家政三大类38项居家养老服务。

培育品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县(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连锁化运营;指导编制行业和地方标准,提升服务能力,实现品牌化;将智慧养老辐射社区,培育了静安、乐年、夕阳红、乐庭、社家等一批养老品牌。

服务准入,分工协作,评估监督保障改革发展成果

建立服务准入机制。年1月《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施行,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实施意见》《合肥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合肥市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年)行动计划》3个文件,明确养老服务的制度框架。相关部门出台30多个文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

建立分工协作机制。一方面建立各乡镇、街道,民政、人社、卫健、国资委等部门的协作机制,按照“立即实施一批,摸排落实一批,规划储备一批”思路,加快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另一方面建立社区养老运营主体与街道(社区)之间的协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服务内容、受众范围等。

建立评估监督机制。制定《合肥市政府购买社区基本公共养老、青少年活动服务实施办法》,按照每个社区每年3.5万元的标准,为全市个社区配备“养老服务顾问”,指导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发布《合肥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由民政部门牵头,每年集中开展1次审核,对服务机构进行动态管理;每年开展1次政策实施情况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购买服务项目清单。

目前,全市城市社区建成标准化社区养老服务站点个,实现全覆盖;累计投入4.67亿元,提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36万次。通过持续整合社区内分散的为老服务资源,让养老服务便利可及。

阜阳市:推进养老服务均衡协同优质发展

杜峰

近年来,安徽省阜阳市抓住国家第三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契机,着力强短板、补欠账,推出系列举措、打出多套组合拳,不断推进养老服务均衡、协同、优质发展。

夯实改革试点推进基础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成立由市领导任组长、市直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改革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坚持每月协商一次,形成由民政部门牵头、26个市直部门共同参与、举全市之力推进改革试点的工作机制。完善试点经费保障机制,用好上级补贴资金,年至年,整合各类资金共计1.亿元,专项用于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

补齐养老服务基础短板

制度先行,印发《阜阳市新建住宅小区配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社区管理服务设施建设、移交与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新建住宅项目和已建居住区按规定配置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民政部门参与规划、验收、移交和管理,保证设施落地到位。整合利用社区各类闲置资源,优先用于改造建设居家和社区养老设施。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制定《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设置指引》,镇(街)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职能分别定位、各有侧重,完善两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网络。出台《阜阳市养老从业人员学费补偿和入职奖补实施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养老从业人员给予最高元的学费补偿和最高元的入职奖补。

精准施策重点提升

完善农村老年人关爱制度。通过建立老年人需求评估和失能等级评估,推动实现养老服务供需的有效对接,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分类服务。着眼农村老人生活和照护难题,为全市1.7万名农村留守老年人提供每季度上门走访、探望服务,及时了解或评估农村留守老年人生活情况。强化孝德观在农村居家养老中的作用,以颍州区为试点,充分挖掘符合现代思想的孝德教育内容,开展家庭美德等教育,营造尊老、爱老的家庭文化,提高农村子女的孝德素养。

“喘息式”服务提质。在颍州区试点为社区半自理、轻度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全天候护理照料,通过日托、助餐、助乐等方式,满足老人就近养老的需求,让长期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得到“喘息”机会,提升老人家庭照护质量。依托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网格化助餐。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办法,解决困难老年人的吃饭问题,年均助餐达到11万人次。

智慧化建设增效。在市养老服务中心设立呼叫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援和居家养老服务指导,匹配服务供给与需求。将智能辅助设备纳入家庭适老化改造清单,利用信息手环、紧急呼叫器等智能服务工具实时监控老年人身体、生活状况,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创造条件。

安庆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闯新路

杨善龙

年11月,安庆市被列为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市。试点以来,安庆市强化系统推进,做好统筹文章,探索出一条“政府培育引导、社会力量承接、信息技术支持、绩效评价跟踪”的欠发达地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新路。年,安庆市在改革试点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

坚持系统谋划,强力推进改革试点

安庆市始终坚持把发展养老服务作为头等民生大事,连续多年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工作纳入市委工作要点、政府工作报告和深化改革任务,通过统筹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完善政策体系,出台“一揽子”文件。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安庆市城区-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安庆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方案》《安庆市养老服务重点任务清单》等30余个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加强督查调度,压实“一系列”任务。对试点方案提出的30项改革任务,明确成员单位责任、时间节点和保障措施,制定“路线图”“时间表”,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按时推进、有序落实。

紧盯难点问题,着力突破发展瓶颈

加大资金、用地、人才投入,规范政府购买服务行为,不断强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要素支持,破解养老发展瓶颈。落实规划要求,解决“用房难”。市政府批准了《安庆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年前为城区养老设施建设预留用地亩。盘活闲置资产,将市直部门近2万平方米存量办公用房用于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到年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难”。成功争取全球首个世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贷款4万美元和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资金万元,整合市财政、福彩公益金等各类资金,统筹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改革项目。强化队伍建设,解决“用人难”。对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给予资金奖补。实施养老服务人才“”培训计划,累计培训养老服务人才余人次。健全管理规范,解决“监管难”。先后出台《安庆市养老服务需求评估规范(试行)》《安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及服务规范(试行)》《安庆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质量考核办法》等规范文件,借助“互联网+服务监管”,实现精细化管理。

围绕多元需求,致力扩大服务供给

做实居家服务。依托市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养老服务热线派单,对兜底保障对象,按照每人每月元标准开展家庭保洁、个人护理、助医服务等8类基本养老服务,年以来累计投入.09万元,服务35万人次。投入.95万元,完成0户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年疫情期间,优化服务形式,为居家困难老年人提供服务达11万人次。

拓展社区服务。在城区开展“10+N”服务,支持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开展日间照料、喘息服务。深化医养结合,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签约,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91.8%。通过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全市约有人次享受长期护理保险补贴待遇。

开放服务市场,全力培育多元主体

深化养老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动长三角养老一体化发展。安庆市先后与上海市闵行区、浙江省丽水市、江苏省无锡市签订《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服务协作备忘录》,深化区域合作交流。

扶持社会力量。连续出台政府奖补政策,到年底,市、区两级财政累计发放建设、运营补贴近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9亿多元。引进上海天雄、福州金太阳、长沙万众和、苏州居家乐等品牌入驻,城区7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已移交上述社会力量运营。

发展新兴业态。投资2亿余元,打造4.8万平方米的安庆健康养老示范园区,引入医疗康复、辅具租赁、产品研发、膳食配送、失能护理等7个项目,成为安徽省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园区。把握试点契机,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开展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累计投入近万元,建成10个社区租赁服务点,已开展服务近0人次,极大丰富了社区为老服务产品。

滁州市:构建覆盖城乡的智慧养老生态链

林伟

近年来,安徽省滁州市结合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要求,着力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深度应用,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5G+大数据”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实践运用,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智慧养老生态链。

搭建“一个平台”,力促养老服务、监管智慧化

年,滁州市成立大健康与养老产业研究院。通过研发养老信息系统、适老智能产品,孵化智慧养老科技企业,指导引领全市智慧养老发展。

年,滁州市民政局筹划建设市级养老服务综合信息管理智慧化平台,列入年滁州市信息化重点项目,由市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政府(市、县、乡三级)、为老服务主体(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老年人(子女等)通过平台互通供需信息,优化供给模式,加强行业监管。平台功能可概括为“1+1+4+N”,即一个数据中心,主要包括养老服务政策数据、老年人数据和为老服务主体数据等;一个可视化系统,可对相关数据实现多层级、多维度集成,自动进行智能分析和汇总;四种接入方式,包括信息门户接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