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树春上古史论47少昊之国在哪

前文曾说过,《诗经·小雅·鹤鸣》曰:“它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说的“它山之石”就是解玉砂的砂矿。其中的“错”又是什么意思?

百度图片

“错”是“厝”,磨刀石的意思,《康熙字典》释:“《诗》曰:他山之石,可以攻厝。《徐》曰:今《诗》借作错字。又《前汉·地理志》五方杂厝。《注》晋灼曰:厝,古错字。”《说文》:“厝,厉石也。”

“厝”即“砥砺”,也就是颛顼大帝的“砥砺”,《诗经·小雅·鹤鸣》所说它山之石“错”和“攻玉的解玉砂”是指出于一个地方。

少昊青阳氏初封泜水,后封江水(今邢台市清河县清凉江流域),他将清河县一带命名为“厝”,“厝”和砥砺是一个意思,因为少昊比颛顼年龄大而且未曾称帝,可以说明黄帝时期都城就在汦水和砺水之间,即“砥砺”这个地方,实际地理位置也证明了这一点,即砥砺就在干言山(轩辕山)旁。

少昊青阳氏将后封地清河县命名为“厝”,即砥砺或磨刀石的意思,和其最初的封地“泜”(砥)的意思相同,“厝”和“泜”(砥)乃同源之意。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八·河北道七》清阳县:“故厝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按《地理志》云:‘属清河郡,王莽改为厝治。汉安帝改为甘陵。其地先出甘草,土人号曰鹊城。’古邸阁城。在县东三十七里。按《地理志》云:‘赵平原君封东武城为别邑,于此筑城,以贮器械,因以名之。’甘陵。在县城内,汉清河王庆陵,即安帝之父也。”

看来,少昊不但把后封地取“砥砺”之意名为“厝”,还把黄帝的“鹊山”地名也搬了过来,号曰“鹊城”。

古“清阳县”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境内。其实,“清阳县”的地名就是少昊青阳氏居地的最好证明,青阳氏之名即来源于“清阳县”,乃清水之阳。

百度推荐图片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青阳降居江水,《史记索引》曰:“降,下也,言帝子为诸侯。降居江水……即所封国也。”江水即指清凉江,又名黄芦河、清洋江,《历史词典》清凉江:“在河北省东南部。因河水清凉而得名。曾为漳河河道。发源于威县牛寨,向东北转向北流,于齐官屯汇入南排水河。长.4千米。为季节性防洪排涝河道,排涝控制面积平方千米。支流有江江河、老盐河。”邢台市威县、清河县即属于清凉江流域。

按《史记索引》的说法,少昊降居江水,是说其为诸侯,故不能称为帝,《竹书纪年》的案语也称少昊“不居帝位”,《世本》、《大戴礼记》的记载同样没有将少昊列为五帝。

《世本》、《大戴礼记》、《史记》记载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吕氏春秋》记载的五帝: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资治通鉴外纪》记载的五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

《礼记》记载的五帝: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

《尚书序》、《帝王世纪》记载的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帝喾)、尧、舜。

综合分析上述记载,颛顼大帝是没有任何争议、当之无愧的一代帝王,而少昊是争议最大的一位,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合理?今通过《山海经》的记载予以验证。

《山海经·大荒东经》曰:“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大荒东南隅有名皮母地丘。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有小人国,名靖人。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犂。有潏山,杨水出焉。”

破译《山海经》上文,就可以把少昊的国境予以标定,从而验证少昊是否曾经称帝。

《山海经》中的“大荒”最不易理解,所谓“大”,《说文解字》云:“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老子·道德经》曰:“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因此,“大”可指王。

“荒”,《说文解字注》释:“芜也。荒之言尨也。”尨,古同“龙”。

“大荒”意谓王者之龙,实际上是指有熊黄帝旧地,主要指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和内丘县的丘陵和山区,伯益写作《山海经》时,有熊黄帝旧地已经荒芜,故称“大荒”,而“荒之言尨也”即取义自黄帝荒芜的旧地。有很多字、词有不被人理解的特殊意义,“荒之言尨也”即是其一,不知各位老师、同仁注意没有,本系列文章已经出现多例,其意义的来源就是上古时代。

百度图片“太行山”

“大言山”,即今内丘县和隆尧县交界处的干山、言山,《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五·北直六》尧山县:“干、言山,在县西北五里。《诗·卫风》:出宿于干,饮饯于言。《寰宇记》以为即此山也。《隋志》内丘县有干、言山。”

干言山即轩辕丘,沿着此东西向山脉有诸多帝都,一是东部隆尧县境内的“柏人城”,是帝尧的都城;二是西部内丘县境内有轩辕黄帝和帝喾之“中”、颛顼之“高阳”、昭明之“砥石”,那里也是少昊的出生地。

少昊出生在华渚。《帝王世纪》云:“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

黄帝“鹊起”之鹊山是《山海经》首山,又名“龙腾山”,主峰是“连华峰”,南坡是“米华山”,发源于这一带的渚水亦称“华渚”,这一区域就是上古之“华”地,即“中”(中丘)的所在。“华渚”是指“华”地渚水旁的宫殿,即少昊生于轩辕黄帝的宫殿。

《大戴礼·帝系》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降即封为诸侯,可见,少昊初封诸侯之地在泜水发源地,晋郭璞注《山海经》云:“今泜水出中丘县西穷泉谷,东注于堂阳县,入漳。”泜水又名沮水、姬水,姬姓源于轩辕黄帝都城北部的“姬水”,轩辕黄帝也在“姬水”流域长大。

《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大言山”的意思,与其“降居江水”无关,而是想说明少昊的出生地和初封之国“泜水”的位置。

以上是在讲少昊“降居江水”以前的历史。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这是黄帝为监督蚩尤,将少昊封到了“大壑”,《逸周书·尝麦解》有“命蚩尤于宇少昊”之语,即蚩尤部落和少昊部落比邻而居。前已述及古巨鹿曾是南蛮县,苗民统治蚩尤旧黎民时期又称三苗,骆宾王曰“瑶阶舞戚,洞庭有三苗之墟”即此。

古洞庭是今河北省邢台市大陆泽,三苗之墟位于今邢台市巨鹿县一带,汉武帝曾在那里设南蛮侯,他们是炎黄二帝和蚩尤在大陆(泽)交战时期蚩尤的都城(旧墟),《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九》载:“时苖冡在县东北二十里,魏畧云:苖,巨鹿人也,晋末移葬于此。废南蛮县。《左氏传》云:齐国夏伐晋取蛮,其后南徙,故加南也。汉兴因而县之。《汉书》王子侯表曰:武帝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佗为南蛮侯,即此地也。”

百度图片

蚩尤时期,三苗的前身九黎族人居住在巨鹿县及其东部一带,而少昊部落则被安置在其东部的邢台市威县、清河县一带,这就是《逸周书·尝麦解》有“命蚩尤于宇少昊”之语。《左传》所说齐国夏天伐晋国攻取“蛮”,即“苗”人后裔,其后南徙,故加南字,称为“南蛮”,这就是“南蛮”的来历,所以,不能用后世的说法去理解上古。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即指巨鹿县东部一带的“大壑”。大壑,《说文》释:“壑,沟也。”由于邢台市清河县西部、临西县北部一带海拔较低,加之海侵冲蚀和河流冲刷,在此区域形成大量蜿蜒曲折的沙丘和沟壑。

“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据笔者研究,黄帝孙子颛顼大帝年少时就是“无父孤儿”(后文详述),他年幼时在叔叔少昊的封地玩耍,把琴瑟丢弃到大壑中。

百度图片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大人之国是指黄帝家族之国,“波谷山”就是清河县一带蜿蜒曲折的沙丘,有大人之市井即都邑,有大人之堂即少昊的宫殿。清河县对位于黄帝的“中”来说,已经是东部边疆地区了,但与后世所谓的“东夷”所处位置不同。

“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是指张姓,张姓始祖张挥,世称挥公,今邢台市清河县人,为青阳氏第五子,黄帝之孙,相传为弓矢的发明者。《山海经·海内经》云:“少昊生般,般是始为弓矢。”般即挥公。

《张氏统宗世谱》中《得姓郡望》记载:“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之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意思是说,少昊第五子挥,观弧星而生灵感,发明了弓箭,官封为弓正,并被赐姓张氏,居地就在清河郡。《太平寰宇记》记载:“清阳县,汉县,属清河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年)置清河郡(治在青阳县,即今清河县地),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74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