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可奈何花落去陈汉政权的兴衰

元至正十五年(年)正月,南方红巾军系统天完政权丞相倪文俊率军攻破湖广沔阳(今湖北仙桃),蓄志多年的当地豪强陈九四抓住这个时机,在家乡黄篷山招集部众,投效归附天完红巾军。倪文俊于是将陈九四部众编入麾下,并授予陈九四天完政权簿书掾职位,负责管理军队文书后勤。

陈九四投奔红巾军后,不甘心仅仅做个文书,于是主动向倪文俊请缨,要求率军作战,以出人头地。倪文俊欣赏他的积极态度,就改授其武职,让陈九四指挥部众跟随自己作战。

陈九四在接下来的作战中,发挥自己善于用兵的能力,参与了天完红巾军攻克武昌、汉阳、襄阳、中兴路(今荆州)等地的作战,为天完红巾政权的稳固和发展立下了大功。倪文俊十分看重陈九四,将他提拔为分道领兵元帅,驻守黄州(湖北黄梅)。

陈九四得到驻守地盘后,已经算是天完红巾军的高级将领了,自己感觉“九四”这个名字未免太没品位。于是,他附庸风雅,按照论语中“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的内容,给自己起了个“陈友谅”的新名字,以显示今日的权势和地位。

之后,陈友谅驻扎黄州,统管一方,成为倪文俊的心腹。而此时的天完政权中,丞相倪文俊权力私欲越来越膨胀,开始产生替代天完政权名义上的君主徐寿辉的念头。

元至正十六年(年)正月,倪文俊逼迫徐寿辉离开天完政权都城蕲水,迁都汉阳。从此,徐寿辉被软禁在汉阳宫室,形同傀儡,天完红巾军大权实际上已经落入倪文俊所手中。在倪文俊独揽大权的同时,他大力栽培的陈友谅也在黄州借机扩大自己的实力,牢牢把持大权。

名为天完守将、丞相倪文俊的心腹,实际上陈友谅早已看出徐寿辉和倪文俊必将翻脸,为了将来的利益,他经过长久努力,已将黄州变为陈氏私人领地,为日后更大的行动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元至正十七年(年)九月,倪文俊准备杀害徐寿辉,然后自立为帝。可是谋害徐寿辉的计划意外失败,倪文俊只得仓惶出逃,率领死党逃奔黄州,意图到陈友谅处,汇集其部众再反击汉阳。

陈友谅得到倪文俊逃奔黄州的消息后,假意迎接,并悉心安排格饮食住行,打消倪文俊戒心,然后突然发难,将倪文俊及倪氏死党全部杀死。

杀死倪文俊后,陈友谅自称平章政事,接受了倪文俊旧部。天完政权其他将领由于痛恨倪文俊擅权谋叛,所以都默认了陈友谅的行为,大权至此归属陈友谅,徐寿辉则无奈的继续傀儡君主生涯。

元至正十八年()八月,陈友谅率大军攻克龙兴府(今江西南昌),杀掉了天完政权中对自己不服、威胁很大的骁将赵普胜。此举大伤天完诸将之心,认为陈友谅是另一个倪文俊。元至正十九年()十二月,急于摆脱陈友谅控制的徐寿辉率领少数亲卫随员从汉阳出发,准备自行前往龙兴府。但是在路过陈友谅下辖的江州(今九江)时,被陈友谅下令强行接徐寿辉入城,然后紧闭城门,将徐寿辉亲信部下全部杀死,软禁了徐寿辉。

此后陈友谅宣布以江州为天完政权新都,自称汉王,设置汉王属官,用汉王名义发布诏令。至此,天完政权全部落入了陈友谅的手中,天完高级将领中除明玉珍等少数人外,全部归附了陈友谅。明玉珍则和陈友谅决裂,率部西进,占据四川,建立夏国,建都重庆,自号大夏皇帝,即明夏政权。

元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率军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正式和占据江淮中部的红巾军朱元璋部开战,并斩杀朱军大将花云,占据了长江天险采石矶,陈友谅的势力达到巅峰。

感觉篡位时机已到,于是陈友谅派人暗中杀害了徐寿辉,并在长江边的五通庙举行仪式,自称皇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立长子陈善为皇太子,次子陈理为亲王。

陈友谅称帝后,为了切身利益,和占据江淮的朱元璋部多次火并,大打出手。于至正二十年(年)、至正二十一年()间多次交战。陈汉实力远超朱元璋部,但是在交战中却连连遭遇失败,势力范围也一再缩小,陈友谅先是偷袭应天(今南京)失手,大败而归,之后占据的安庆、蕲州也都被朱元璋部攻下,饶州(江西上饶)、建昌(江西南城)、龙兴(江西南昌)等城也纷纷投降朱元璋。

陈友谅自以为军事实力强于朱元璋,但是双方交战过程中陈汉军队却胜少负多,羞恼成怒之下,陈友谅于元至正二十三年()初在湖广老巢搜刮兵马,倾尽所有,耗资巨万建造了数百艘巨舰,准备以全国之兵顺长江东下,彻底击败朱元璋。

四月,陈友谅汇集水路大军六十万,亲自率军自武昌沿江而下,气势汹汹直奔朱元璋势力范围而来,皇太子陈善、皇子陈理,兄弟陈友仁、五弟陈友贵一同随驾东征。而陈汉军东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朱氏集团抵抗陈汉的重镇洪都(即夺取自陈友谅的龙兴府,也就是南昌)。

大敌当前,朱元璋却正率军赶往安丰(今安徽寿县),救援被元军围攻的红巾军君主小明王韩林儿和实际上的首领刘福通,东边江浙一带的的张士诚割据势力也趁机进攻朱元璋所辖的庐州(今安徽合肥),三面接战,朱元璋主力一时无法返回,洪都洪都危在旦夕。

此时洪都守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朱元璋只能飞书下令,命他不惜一切代价坚守洪都,等待自己击退张士诚后再来救援。而朱文正不负使命,以不到三万军队,在洪都坚守了八十五天,抵挡住了近五十万陈汉军队的轮番进攻,把陈友谅阻挡在洪都城下,牢牢守住了洪都城,创造了震惊天下的军事奇迹。

朱元璋先在安丰救回小明王韩林儿、又火速回师在庐州击败张士诚军,消除了后方隐患,于至正二十三年()八月亲自率大军前往洪都,援救朱文正。陈友谅在洪都城下毫无进展,自身实力、士气大大受损,后勤也逐渐不济,陈汉军心开始不稳,颓势显露。此时闻报朱元璋已经率大军前来救援,陈友谅无奈之下只得命令撤围洪都,全军撤往鄱阳湖中,准备依靠自身的大舰优势,以水战迎击并击败朱元璋军队。

不久后,朱元璋的水陆军队也赶到鄱阳湖,与陈汉军队相遇于鄱阳湖康郎山水域,随后立即展开交战。刚开始陈汉军依仗船大、顺风的优势,列阵向前,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朱军水师,而朱军水师船只低矮不能仰攻,又处于逆风,所以接战中损失巨大,士卒将领也多有阵亡。但不久之后风向突变,陈汉军船只变成逆风而行,行动迟缓,作战开始不利。朱元璋趁机命船队分开,用火攻之策攻击陈汉军大船。大船笨重移动不便,纷纷被猛火焚烧,陈汉水师损失惨重,陈友谅四弟陈友仁、五弟陈友贵也在作战中被烧死。

在局面对陈汉极度不利的情况下,陈汉军第一猛将张定边发起决死突击,亲率水军三艘小船直冲朱元璋中军,连连击破阻挡,斩杀多员朱元璋水师将领,几乎于乱军中生擒朱元璋。可惜最后关头张定边被前来救援的朱军大将常遇春一箭射中肩膀,被迫撤回,朱元璋这才逃脱一劫。这段精彩的插曲也在冥冥中注定了朱元璋的天命所归,即使勇冠三军的张定边发起了决死突袭,也无法撼动他真命至尊的地位。

两军对战数天后,陈汉军已经粮草不济,无法继续作战,陈友谅无心恋战,于是准备率军退出鄱阳湖,返回武昌,修整之后再做打算。但是朱元璋决心趁局面有利的情况一鼓作气消灭陈友谅的主力,所以不顾己方也是精疲力尽、后勤告罄的状况,咬牙坚持,派兵守住湖口要塞,截断了陈军水师撤退之路,一定要和陈友谅拼死一战。

陈友谅见湖口被朱元璋军队阻塞,进退不得,也想拼死一搏,便下令全军向湖口发起攻击,结果突破了强弩之末的朱军防线,穿过了湖口天险。朱元璋见状,亲率水师从后方和上游联合追赶,层层阻击,双方船只搅在一起,一片乱战,局面混乱不堪。陈汉水师无法彻底摆脱敌军追击,而朱军水师也无法彻底击溃对手。双方从早上一直战至日落,也无法分出胜负。

陈友谅在自己的座舰上指挥水师且战且走,意图摆脱朱元璋水师的纠缠,但经过一整天的作战,也无法甩掉追兵。心情急躁之下,陈友谅不顾危险,从船舱探出头去,观察战场情况,以便寻找机会,抓住敌军水师的破绽,好冲破堵截,突围而走。

但事情就是这么凑巧,或者说吊诡,陈友谅刚从船舱内探出头去,观察战场、准备视情况而定、下达作战指令的的时候,不知哪里飞来一支流箭,不偏不倚正中其头部,直接贯穿,陈友谅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就当场死亡!座舰上的陈友谅的侍卫们先是目瞪口呆,继而惊慌失措,大声呼喊附近己方水师赶快来救援,从而将陈友谅阵亡的消息迅速传播到整个战场上。

本来正在和朱军水师纠缠激战的陈汉水师,得到了皇帝突然死亡消息后,顿时军心大乱,无心作战,四散奔逃,陈汉数十万大军土崩瓦解,朱元璋趁机穷追猛打,将陈汉水陆军队彻底击溃,夺取了这场大战最后的胜利。

一片混乱中,陈汉勇将张定边冒死赶来救援,从陈友谅的座舰上把主公的尸体和随侍在其身边的次子陈理救出,连夜沿水路逃往武昌。而陈友谅的长子、陈汉皇太子陈善则没有逃脱,在乱军中被朱元璋的军队擒获。之后陈善在被送往朱元璋驾前时意图逃跑,但是没有成功,被愤怒的朱军兵士斩杀,以其头献给朱元璋。

陈理被张定边救回武昌后,在武昌守将、陈汉丞相张必先为首的残存陈汉官员拥戴下继位称帝,改元德寿,陈理是陈汉的第二代、也是末代皇帝。此时的陈汉因为鄱阳湖大败和陈友谅的阵亡,已经日薄西山,苟延残喘,不再有能力抵抗来自下游朱元璋军队的进攻。

元至正二十四年(年)二月,朱元璋在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力量后,亲率大军沿江而上,征讨武昌陈汉残存势力。陈汉丞相张必先此时率部分军队驻扎岳州(湖南岳阳)以防备朱军自江西经湖南迂回攻击武昌,武昌只有张定边率不多的军队坚守。朱元璋率大军沿江一路攻击,将陈汉沿江军队各个击破,不到一个月即抵达武昌城下,展开围攻。陈理慌乱之下命张必先放弃岳州火速回援武昌,朱元璋命常遇春在张必先返回的必经之路设伏,一举击败张必先率领的援军,并生俘张必先。

此后朱元璋将张必先押到武昌城下,向城内喊话,要求陈理顺应天意,献城归降。守城的张定边坚持抵抗,据不投降,朱元璋围城两个月,迟迟不能攻克武昌。见强攻无法奏效,朱元璋于是改变策略,派出俘获的陈友谅旧臣罗复仁入城,越过张定边直接向陈汉皇帝陈理招降,并许诺“陈理如若归降,当不失富贵。”

陈理年幼无知,又困守孤城,心中惶惶不安,见罗复仁来劝降并许以富贵,觉得如此也好,于是召张定边前来商议。张定边本来坚决不降,一定要坚守到底,但是见陈理倾向于投降,而且守城诸将因张必先被擒,也有动摇灰心之意,于是大哭着同意了陈理的意见,但是坚持自己不降,将在陈理献城后率亲随突围而走。陈理舍不得张定边,拉着他的手哭泣不已。君臣做最后的告别后,各自在伤感中准备后续事宜。

第二天,陈理下令打开武昌城门,自己肉袒衔璧,亲自到朱元璋在城外的军营中请降。而张定边则趁乱率亲随从别门出城,遁走荆襄,从此改名换姓,混迹四方。(张定边在洪武元年(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为了不当明朝臣子,于是削发为僧,遁入泉南灵源山隐居,自号沐讲禅师。此后他不闻尘俗事,究心佛法数十年,直到永乐十五年(年)百岁高龄时才无疾而终,一生保全陈汉忠臣名节,确实是英雄豪杰气概。)

得知陈理来降后,朱元璋亲自出营迎接,并搀扶起跪伏在地、惶恐战栗不敢仰视的陈理,握着他的手温言安慰:“勿虑,吾不罪汝也!”然后当场加封陈理为归德侯,武昌城中府库随其任意选取留存,作为私人财物。

对于留在武昌的陈理祖父、陈友谅之父陈普才、陈友谅长兄陈友富、次兄陈友直,朱元璋也一一加封,赐予他们财物宅院,加以恩养,并封陈普才为承恩侯,陈友富为归仁伯,陈友直为怀恩伯,追赠阵亡在鄱阳湖的陈友谅四弟陈友仁为康山王,立庙祭祀,以陈友谅五弟陈友贵附祭。之后,朱元璋将陈理及陈氏宗族都迁往应天安置,以避免陈汉残余势力借机生事。这一年,陈理十四岁。

洪武元年(年)正月,朱元璋在讨平江南各地后,于应天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改元洪武,朱元璋即大明太祖高皇帝。登基建国伊始,太祖继续展开一统天下的征战,先是在洪武元年(年)北伐大都,将元顺帝驱逐回漠北,收复北方,然后于洪武四年(年)西征明玉珍和陈友谅决裂后在四川建立的明夏政权。此时明玉珍已死,子明昇继位,明夏局势和当年陈友谅死后的陈汉一样,都不能抵挡明军攻击。明昇在无路可走的境地下,选择了和陈理当年一样的路,向明军献重庆城投降,明军平定四川。

明昇投降后,也被迁往京师(南京)居住,太祖加封其为归义侯,赐宅院金帛仆役,加以恩养。明昇的府邸和在京师已经住了几年的陈理府邸离得不远,平常多有往来。两个人年纪都不大(洪武四年(年)时陈理二十一、明昇十六),命运相近,在京师居住时心情也都闷闷不乐,日常在一起往来时免不了会追忆当年,同时对于太祖出兵攻灭自己的国家多少有口出怨言、忌恨愤懑之事。这些事情自然瞒不过朝廷的耳目,于是陈理和明昇在背后口出怨言之事被奏报到太祖驾前。

太祖没有过多计较两个年轻人的不敬,不过也担心他们会被别有用心的人蛊惑利用,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来,于是准备将他们迁离京师,远处安置。太祖还对群臣解释说:“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

洪武五年(年)正月,太祖先将和陈理一同居住的祖父陈普才,伯父陈友富、陈友直三人迁往滁阳居住,然后命元朝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送陈理和明昇离开京师,迁居高丽。延安答理随行携带了大批金帛珠宝,用于陈理和明昇在高丽安置所用,并留一部分金帛准备赏赐给高丽恭慜王王颛,好让他善待陈理和明昇,安置居所。

洪武五年(年)五月十九,陈理和明昇一行二十七人抵达高丽,王颛会见了两人,并赏赐布匹、婢女、田地给他们。

陈理在大明已经娶妻,所以妻子都随同一起前来高丽,据史书记载,陈理有一个独子名叫陈陈明善,随父居住在高丽。明昇在大明尚未成婚,到达高丽后,娶高丽总郎尹熙王之女为妻,后来在高丽生了四个儿子。从此陈理、明昇的后裔一直生活高丽(朝鲜、韩国),直至今日。

陈理到高丽的时候,才二十二岁,由王颛安排,居住在松都(朝鲜开城)青阳县松林寺,称为“平汉君”,不为四民之业(士农工商),高丽百姓称呼他为“陈王”。同样,十七岁的明昇也被赐予松都北部梨井里的兴国寺居住,并以松都下辖的延安、白川两县赋税作为明昇的俸禄。

洪武二十五年(年),高丽大将、权臣李成桂废黜高丽恭让王王瑶,夺取王位,并遣使至大明请封并请赐国号。太祖赐“朝鲜”国号给李成桂,但是没有同意其请封,只授予“权知朝鲜国事”头衔。陈理、明昇所居之地,至此改称朝鲜。

建文三年(年),朝鲜国主李芳远(李成桂之子)赐给陈理松都附近田地数十亩,以改善其生活。永乐元年(年),明成祖继位后,给了李芳远“朝鲜国王”的正式头衔,李芳远欣喜不已,大赏群臣,定居朝鲜的陈理也因此被赐予了一名婢女和若干米豆粮食。永乐二年(年),朝鲜国王李芳远再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用于日常所食。(这样看来,陈理的待遇远远比不上明昇。)

永乐六年十二月二十八(阳历已经是年1月),陈理病逝于朝鲜,年五十八,距离当年他和明昇被迁往高丽(朝鲜)之时,已经过去了三十六年。其子陈明善在陈理去世后向朝鲜官府“告哀”,朝鲜礼曹(礼部)秉承国王李芳远的令旨,赠陈明善米豆五十石、纸百卷、棺椁一具,用于操办陈理的葬礼典仪。这也是陈理在史书中最后的记载。(陈理的难兄难弟明昇则早在洪武二十六年(年)二月二十五就去世了,时年三十八岁。)

陈理和明昇死后,他们的后裔都留在朝鲜,扎根繁衍。其中明昇的四个儿子都有详细记载,后裔也代代传承,至今韩国国内的明昇后裔已经有四万多人。而陈理的后裔,目前有两个说法,一说是独子陈明善的后代在朝鲜繁衍生息,代代不绝,直至如今。另一说是陈明善无后,他去世后陈理的男性后裔断绝,只有女儿所生一个外孙,姓曹,留有后代,传承至今。结合现代韩国明氏后裔和陈氏后裔的传承对比,后一种可能性比较大。(国内还有民间传说,说是陈友谅长子陈善没有死在鄱阳湖,而是逃到重庆奉节隐居,后裔迁居酉阳,改姓谢(陈友谅本姓谢),六代后又更回陈姓,继续迁居,最后分为两支,定居重庆涪陵和贵州遵义。今天的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黄都镇,居住着六十余户陈氏族人,都自称是陈友谅后裔。不过这只是民间传说,没有确凿史料可以证实。)

陈理和明昇,作为亡国之主,没有遭到被杀的悲惨命运,而是得以善终,这都是太祖的仁心所致。虽然他们不由自主地被迁居远方,终身不得返回故乡,子孙也成为了异国之民,但是相比其他朝代不得善终的末代君王们,陈理和明昇保全了性命,也保全了家族血脉的延续,不能不说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这是他们的躲不掉的人生历程,更是他们特殊身份下的意料之中的境遇和意料之外的幸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