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北京怀柔板栗栽培系统等50项传统农业系统入选。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已分七批认定了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了让更多朋友认识了解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双节期间,微观三农特开设“节日里逛农遗”专栏,对新认定的50个农遗地进行集中展示,期待读者朋友们能有机会实地去感受、去体验这些新时代农耕文化的魅力风采。
安徽义安凤丹栽培系统
安徽铜陵义安凤丹种植系统位于铜陵市义安区(原铜陵县),在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遗产核心地位于凤凰山区一带,包括顺安镇、钟鸣镇、天门镇3个镇。安徽铜陵义安凤丹种植系统至今发展已有多年的历史。遗产地农民根据义安区的气候、地形和和土壤条件,结合凤丹的生长习性,通过长期的实践创造了前后历时5-7年,包含从选种、采种、整地播种、苗期管理、移栽、田间管理、整型修剪到起挖等一套完整而精确的凤丹种植技术,探索总结出高效生态的光热水土资源利用技术,形成了以凤丹种植为主,多种作物间作和轮作的复合农业系统,维系着农田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农村环境与农民生计。为了实现可持续生产,遗产地农民创造了凤丹与芝麻、山芋、黄豆等作物轮作技术;凤丹1-2年苗期与芝麻、玉米套种等生态农业技术;在凤丹播种第1年使用芭茅覆盖田块,降低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同时增强祼露地表的保水保肥保墒功能,从而提高光热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的生态可持续种植技术,既改善土壤肥力,又保持了凤丹种植系统的可持续性。依托该系统,逐渐形成了与凤丹种植为主的农耕文化、民间艺术、中医药文化、饮食文化以及与民俗庙会文化等特色凤丹文化,是长江流域丘陵地区人民采用适应性耕作技术,充分利用自然水土资源环境的典型代表。安徽青阳九华黄精栽培系统
青阳九华黄精种植系统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黄精种植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多年,广大黄精种植户探索形成了仿原生态栽培方法与种植技艺、林下栽培、庭院栽培、大田栽培、GAP栽培等黄精人工栽培技术。其独具特色的黄精种植系统及灿烂的黄精文化保存至今,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农业文化成果典范。九华黄精种植系统是以九华黄精种植为主要经济效益,林下种植的复合农业系统。黄精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合种植在有机物丰富的砂壤土上,耕作层要深厚疏松。传承独创的种植系统,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利用天然林或人工林的林阴条件,在林下进行种植,或者与其他中药材进行套种,减轻阳光的照射强度和病虫发生危害。涉及九华黄精与多种植农作物、林木的间作、套种,因此生产的农产品类型十分丰富。除主要产品九华黄精外,系统还生产芝麻、花生等油料,玉米等粮食产品,杉木、毛竹等林产品。九华黄精种植不仅是药农的主要经济来源、而且还带动了药材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九华黄精林下种植一亩一般株左右(根据地理条件不同密度不一),一般5年生长期,平均每亩投入1万-1.5万元,其中林地租金60-70元/亩。5年期满每亩产出斤左右。亩均收益-元/年。九华黄精种植到加工流程图
安徽歙县梯地茶园系统
歙县地处安徽省南部,皖浙赣三省之交,新安、富春、钱塘三江之源,北倚黄山,东临杭州,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歙县梯地茶园农业系统是因坡就势“坡改梯”,因地制宜建梯地,将茶树种植于梯地,利用梯地间的自然高差形成水利系统,通过灌溉和排水调节土壤湿度和营养,各户茶农梯地所处立地条件不同而茶园管理各有所侧重,千百年实践创新形成的“山地森林-梯地茶园-村落作坊-溪井河塘”四度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这是一套完整的水土保持水利系统、独特的梯地茶园文化景观系统,以及茶树种植、养护、采摘、加工、贸易等技术和经验,不仅提高茶树生长的效率和品质,体现了歙茶的特色和品味,而且深深融入徽文化和歙县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歙县的茶叶种类繁多,其中“黄山毛峰”、“顶谷大方”、“黄山绿牡丹”、“黄山银钩”、“锦上添花”、“海贝吐珠”等极品名茶列为国家珍贵礼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农业物种方面的核心保护要素包括:歙县黄山种茶树、歙县大谷滴水香茶树、歙县竹铺大叶种茶树、歙县黄山白茶种等茶叶良种种质资源。这些茶树品种不仅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外观和口感,也是茶文化、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有关生产方式的核心保护要素包括:歙县梯地茶园遗存、梯地茶园建设及管理技艺、歙茶传统制作技艺及茶文化三方面内容。
歙县还拥有百年以上的古茶树群十余处,面积达万余亩。这些稀有资源的古茶树、古茶园不仅拥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更是一种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梯地茶园生态系统示意图
福建长乐番薯种植系统
福建长乐番薯种植与文化系统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地处闽江口南岸,东濒台湾海峡,西与闽侯县毗邻,南与福清市相连,北与马尾区隔江相望。
福建长乐番薯种植与文化系统遗产地核心乡镇为文岭镇和鹤上镇。为适应长乐地区的沙壤地和旱涝频发的环境气候条件,当地人民创造了“育苗-整地施肥-栽插-田间管理(浇水和施肥)-收获-贮藏”一整套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的种植方法。当地人均耕地面积较小,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当地人还总结形成了西瓜-番薯、龙眼-番薯间套种等精细的复合耕作知识与技术。
当地人们根据长乐传统番薯种植品种,已培育出本土的金薯、福薯、榕薯等性状优良的新番薯品种,同时,在全国各地引进其他地区的优良品种进行本土化试验、种植和培育。当地人民还根据番薯加工和鲜食的不同用途进行了品种的定向选育和种植。目前,长乐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新种花、苏薯8、普薯32、福薯24、广薯87、金山、福薯、金薯17、金薯20、榕薯、福薯(长乐振龙1号)等品种,丰富的种质资源为番薯这一中国重要粮食作物种质改良和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乐作为中国引进番薯和推广番薯的重要起源地,当地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以番薯为主的特色文化,具体体现为番薯引进、试种、培育和推广的历史文化,番薯相关的饮食、信仰、民俗、谚语民谣、民间文艺等文化。例如“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等谚语民谣,为感恩纪念“番薯之父”—陈振龙而创作的《金薯之乡》、《金薯传奇》等闽剧,建造并保护的“先薯碑”、“先薯亭”以及陈振龙故居等历史文物建筑,番薯丸、番薯米和番薯烧等长乐特色番薯饮食文化。
福建武夷岩茶文化系统
武夷岩茶文化系统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园主要分布于武夷山岩区和半岩区,“岩岩有茶、非岩不茶”。武夷山“碧水丹山”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岩茶生长环境,使之孕育出优异的品质。
武夷山种茶历史悠久,素有“茶树品种资源王国”之称。目前,已挖掘整理记录武夷岩茶树种质资源余份,现存珍稀种质资源70多份,是现代茶树新品种培育的重要种质资源库。其中,大红袍等36种已成为较大面积栽培利用的茶树品种类型。
武夷岩茶多种植在峡谷、溪边、沟涧或悬崖峭壁小块岩坑,武夷茶区先民创造了独特的“武夷耕作法”,包括深栽、稀植、不施肥、不修剪、浅耕削草、秋季深挖、客土和茶园间套作绿肥和其他作物等,在生产上长期使用并传承至今,是确保武夷茶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武夷耕作法带动了周边茶区茶园科学耕作管理,有力支撑了双世遗区茶园在严禁用药用肥要求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武夷山以红色砂页岩为主体,在内外地质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复杂的沉积和侵蚀地貌。修筑于岩石之上的盆景式茶园、土层较厚坡地上的梯田式茶园可出高品质茶,茶种植技术也更为复杂,是遗产地保护的重点。
年武夷山市涉茶人员12万,茶农户,年人均因茶增收元以上。年,武夷山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其中有四分之一来自茶叶。在武夷山市重点产茶区,农民涉茶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同时,武夷山市茶产业的发展壮大还带动周边县市农民的就业增收,每年春茶进入大面积采摘期后,武夷山全市茶园陆续迎来江西省等各地的采茶工,总人数达4万多人。
江西湖口大豆栽培系统
湖口县位于江西省北部,隶属江西省九江市,位于赣、鄂、皖三省交界,因地处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口而得名。江西湖口大豆栽培系统的核心保护区包括四个行政村,分别为湖口县流泗镇的东风村、城山镇的团山村、均桥镇的江桥村和流芳乡的青年村
湖口大豆栽培具有的悠久历史,湖口豆农在大豆栽培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大豆种植知识和技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包括利用旱地种植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温差效应选择大豆种植地提高大豆品质、大豆与中药材间作套种防治病虫害等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大豆加工与产品生产的传统技艺,如中华老字号“湖口豆豉”传统制作技艺、皇家贡品“湖口豆豉糟鱼”传统制作技艺、湖口豆参传统制作技艺等,其相关产品在国内极具知名度,并广泛传播到东南亚各国;保有货物贸易的古码头、古集市;活态传承了粑俗、摔酒等与豆文化相关的农村社会习俗和期盼农业生产风调雨顺的舞草龙习俗及其宗教信仰。
湖口“六月爆”是江西湖口大豆栽培系统核心农业物种的核心保护要素。有黑豆和黄豆之分。此外,湖口还有广泛分布的原始野生大豆,且拥有优质的大豆种质资源和丰富的大豆品种,近十几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包括院士的科学研究都指向湖口是我国大豆栽培的源地之一。
山东昌邑山阳大梨栽培系统
昌邑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渤海之滨,莱州湾畔,东与烟台、青岛毗邻,西与潍坊相接。山阳大梨栽培系统主要分布在博陆山山坡及周边村庄。核心保护区为饮马镇的山阳村、山阴村两个行政村。
千年古梨园位于博陆山后的沙窝地,此处是绝佳的天然水质过滤器,地下水质甘洌甜美,自然地理环境和水土条件优越,十分适合果树生长。古梨园占地余亩,园内梨树余棵,树龄大多数在百年以上,其中树龄超过年的梨树多达棵。园内的梨树品种目前有早酥、香水、圆黄、黄金、水晶、砀山、金秋、谢花甜、马蹄黄大梨、山阳茌梨等30多个品种,其中山阳茌梨和马蹄黄大梨、榭花甜三个传统品种在全国绝无仅有。
潍河河畔的乡村世代哺育、传承创新着这一片的山阳大梨发展。一是独特的生产技艺,包括接树复壮、盘状开枝、刮皮除虫、重疏轻截、自然反光、传花授粉、掐萼疏果、梨夹捉虫等;二是纯朴的栽培习俗,包括随时随地的人工除草、手工捉虫、烟熏及喷水防霜、窖藏与缸藏;三是改良及自制方便快捷的梨树专用农具,包括接树刀、授粉工具、梨梯梨凳、掐萼剪儿、捉虫梨夹或梨剪等;四是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合一的理念,保留传统家庭堆肥。梨树下种植菜油、梨果鲜食出售、梨膏加工的自我循环产业链。来源:中国农村网
编辑:霍然、段伊鸣
监审:郭平稳、蔡薇萍
投稿邮箱:wgsn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