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临南陵县泾县南连石台县黄山区西交贵池区

青阳县,隶属于安徽省池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皖南山区北部,东临南陵县、泾县,南连石台县、黄山区,西交贵池区,北与铜陵市接壤。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南部及中部为丘陵和盆地地貌,北部以河谷平原为主。青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热冬寒,春秋温和,雨量充沛。境域东西宽约40千米,南北长约65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

截至年,青阳县辖10个镇、3个乡,另设有1个开发区,县政府驻蓉城镇,全县常住人口25.5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9:45.9:43.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元,全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

青阳县境内的九华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是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5A级景区。此外还有滕子京墓、太平山房、李氏宗祠等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筑、碑碣崖刻余处。

历史沿革

夏商周属九州之扬州。

春秋,本县属吴地。战国,吴灭属越,越灭属楚。陵阳邑为楚国江南名邑。秦属鄣郡。

西汉初至武帝元封二年(前~前),置陵阳县(治今陵阳镇),属鄣郡。元封二年,鄣郡更名丹阳郡,属丹阳郡。

三国吴赤乌八年(年),分置临城、陵阳二县。今本县东堡、杨田、城东、朱备、新河、蓉城、庙前、九华、杜村、木镇、竹阳、丁桥、乔木、酉华、童埠、五溪等乡镇及南陵丫山、河湾乡,铜陵董店乡等为临城县地。今本县陵阳、南阳、沙济,石台县的广阳、七都、河口、七井乡,泾县部分乡村及黄山市岭上苏、岭下苏等地为陵阳县地。

西晋咸宁六年(年)三月,灭吴,今境内仍为陵阳(仍治陵阳镇)、临城(仍治临城)2县地,属扬州(治建业,今南京市)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太康二年(年)年2县改属扬州宣城郡(仍治宛陵)。

东晋义熙中,因北方战乱,北方华夏文化汉人衣冠南渡,侨置定陵县。安徽省志“定陵县后改置临城县境(今青阳、铜陵、南陵3个县的交界处丁桥、竹阳、木镇一带)”,92年青阳县志“东晋义熙中,侨置定陵县,县域包括今本县丁桥(古定陵乡)、竹阳、木镇等乡镇,南陵丫山、河湾乡及铜陵部分乡村,面积约平方千米。”陵阳县为避杜皇后讳,改为广阳县。

隋朝,开皇九年(年)废郡,调整州、县(今境分属宣州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泾县(仍治泾溪西岸)、南陵(仍治今繁昌县赭圻城)2个县境。

唐武德三年(年)年境内设南阳县(原广阳,避杨广讳改,治今青阳县陵阳镇),属宣州总管府(治宣城,今宣州市区),不久改为猷州,八年废猷州(治今泾县章渡乡大岭集马家村大宁山南),8年,废猷州,废南阳县入泾县,改属宣州。)

天宝元年(年),置青阳县(初治故临城,后改治今蓉城镇),属宣城郡,至德二载(年)十二月,改宣城郡为宣州(仍治宣城)。乾元元年(年),青阳县改属昇州(今南京市)。上元二年(年),青阳县改属宣州。永泰元年(年),青阳县改属池州。青阳县自设县以来除唐永泰二年(年),划出南境的六都、广阳等地入新置的石埭县(治广阳故城,已淹入太平湖)外县域均无变化,延续至今。辖陵阳、临城故地,面积约平方千米。代宗永泰元年(年),析青阳县南地域(今六都、七都、河口、七井、广阳等乡),划为石台县(原名石埭县)。

五代初,属吴。后晋以后,属南唐,隶江宁府。

宋代,属江南东路。

元代,属江浙行省。

明代,属池州府,南京直隶。

清代,康熙六年后,属安徽省池州府。

民国二十八年初调整为22联保。是年秋,改联保为乡保,本县设16乡、保,分属县辖和吴潭区辖。县辖清陪、江村、杨田、陵阳、河墩、东石、庙前、老田、恭逸、杜村、先导11个乡;吴潭区辖乔木、宾阴、醒狮、景范、石壁5乡。

年4月21日,属池州行署。

年撤池州行署,改属安庆专区。

年恢复池州专区建制,属池州,恢复蓉城镇建置,改名城关镇,城关公社更名为城郊公社。

年撤池州专区,改属宣城行署。

年7月,实行市辖县体制,改属芜湖市。

年9月,恢复池州行署,划属池州。

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青阳县在其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