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城市一段历史池州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西望庐山,东与芜湖相接。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江南产业集中区、九华山风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天湖风景区,总面积平方公里。

池州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方热土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周朝时,池州为扬州之属。秦统一中国后,区境大部属扬州之鄣郡。西汉元封二年置石城县。唐高祖武德四年()设州置府,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池州地处吴头楚尾,南北要冲,是一方古老而神奇的热土。它东邻金陵,西眺匡庐,北滨长江,南接徽杭。八百里皖江回旋激荡,数千年文脉绵延承传,吴侬软语、三楚情思、中原雄风在这里融汇流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荟萃交融。独特的地理位置,久远的文明历史,形成了池州深厚而独具风韵的地域文化。

池州的灵山秀水,哺育了池州隽永灵秀的诗文化。“相逢桥上无非客,行尽江南都是诗”(萨都剌《重过九华山》),池州素有“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诗篇;晚唐诗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写下的《清明》诗,被后人称作千古绝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声中外;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飞、朱熹、陆游、李清照等许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间,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就是梁昭明太子萧统奉命召集翰林学士,在池编辑并刻版印刷的。

以地藏精神为内核的九华山佛教文化个性突出,地域性强。作为国际性佛教道场,九华山既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又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千百年来,古刹林立,飞阁流丹,香烟缭绕,修持佛法,享有“莲花佛国”之称。九华山具有一千六百多年的佛教历史,灵山与圣地、自然和人文相互交融,佛、儒、道高度融合,宗教习俗与民间风俗和谐共生。地藏信仰是九华山佛文化形成之源,“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信仰从古印度传到中国,从佛经中菩萨到真人金地藏,在九华山这块净土上弘扬和辐射,最终形成了理念高尚、个性突出和系统完整的九华山佛教文化。

池州戏曲文化古朴、完整,地位突出。池州是中国傩戏之乡,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池州傩戏、“徽池雅调”青阳腔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为“中国戏曲的百科全书”石台目连戏和黄梅戏姐妹腔的文南词名列省级文化遗产。纯朴的民风、山区相对封闭和安逸的自然环境,使得池州古戏曲至今仍呈现原生态、古朴、粗犷的风格,内涵十分丰富,有着极高的文化人类学、戏剧学、宗教学、美术学、考古学和民俗学价值。池州还是安徽地方戏曲黄梅戏的重要流行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六七十年代巅峰时有业余剧团多个,演职员余人,各市、县都有专业黄梅戏剧团,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为黄梅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池州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的交融汇聚,形成了池州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东至花灯、九华山庙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池罗城民歌、石台唱曲、平安草龙灯、鸡公调、福主庙会、酉华唱经锣鼓列入省级文化遗产。池州的民俗文化,几乎涵盖了民间百姓生产、生活、节庆娱乐的方方面面。正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消云散。”池州风情各异而又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彰显了池州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文化特色。(文章整理自池州政府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2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