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单县著名中医药师王道华

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文/朱秋霞

王道华,医院第一代中医药师,年出生于山东单县城东关,祖籍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

王道华(中排右二)

年至年间,捻军在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地起势,为补充军需,经常劫掠村庄,所到之处人财物尽数掠走,生灵涂炭。

因战祸连连,百业凋零,生存维艰,王道华的祖上在青阳县以医为生,太祖决定带领全家北迁。途中遇见一村庄正在闹瘟疫,旧坟旁边添新坟,民众哀嚎声不断。王太祖医者仁心,当下决定停下治病救人。经过一番查看,了解病因,命家人把随车所带中草药熬成汤药,先给村里的病人喝,病人症状很快见轻,全村人都端着碗过来讨汤药,都说遇到了救灾救难的活神仙,纷纷向王太祖千恩万谢叩头跪拜。过了两三个月,王太祖见瘟疫散去,这才命家人套上车马赶路。当地村民为了永远记住王太祖的救命之恩,就把村名改为“王蛮子村”,延续至今,

王太祖在逃难途中的善举影响深远,其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家风被后代子孙传承了下来。

王太祖一家人来到千里之遥的单州,见此地民风淳朴,居民众多,于是在县城东关买房置业,定居下来。

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几十年间,儿孙大都继承了祖业,在单州以坐诊和制药为生。

王道华的爷爷精于医道,在县城东关有自己的门诊房,每天来向他求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到了王道华父辈这一代,由于世道变迁,逐渐脱离了医药行业。

王道华的父亲王善增弟兄三人,上有一哥下有一弟,哥仨只有三弟跟着父亲学了中医,最后也没有坐诊,大哥和三弟都以置田产租地为生。只有王善增在刘隅首开浆染作坊,他精于生意,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迎娶了县城大户赵家的女儿为妻。

年,王道华出生于县城东关,六岁时被父亲送到私塾学堂学文识字懂礼节。

年,军阀混战,各行各业生存都很艰难,王善增的染作坊生意也凋零了。由于王家祖上从医,有良好的家庭传统,王善增希望儿子能继承祖业,古话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就把王道华送到县城西门里路南的永安堂药店当了学徒工。

王道华上过私塾,识文断字,懂规矩,并且秉性忠厚,又踏实认干,药店师傅很喜欢他,乐意把制药的窍门和方法传授给他,教给他认识各种药材药性和泡制技能。

王道华肯下功夫,每天在药材堆里翻腾,进步非常快,心灵手巧,干活很麻利,本应三天做完的活,他一天就完成了。

在永安堂当学徒,吃住都在店里,给了他很多学习的时间,晚上不加班制药时,他就在对照书本学习中药配制法,不明白的地方用笔记到纸上,第二天再问师傅。就这样一天天学习下来,几个月后就积累了很多医药知识,熟悉了上千种药材的药性及成品功效。

年,王善增在城内葫芦隅购买了一处院子,一家人从东关老院搬到了葫芦隅居住。这一年,在父母的操持下,王道华与杨集一户富裕人家的女儿杨德全结了婚,杨家把赵阁村的好田地作为嫁妆陪嫁。妻子杨德全很贤惠,孝敬公婆,和小姑子们相处很融洽,夫妻二人的感情也很好,一家人和和睦睦,街坊邻居都很羡慕。

王道华在永安堂很受重用,跟着师傅从采购到入库,从药材加工到成品销售,每一道工序都干得井井有条,每天勤勤恳恳,付出一份劳动,得到一份报酬,上敬父母,下顾妻儿,生活得平淡踏实。

年,医院迁到城里,医院为人民服务,看病更便宜,服务更周到,人们更愿意到医院看病拿药。许多私人药铺相继关门了,永安堂就是其中之一。

此时,王道华已步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子女多,负担重,土改之后,王家在赵阁村的土地都分到农户手中,全家人的生活开销都压在了王道华一个人身上,为了赚钱补贴家用,年初,他在位于东关的单县卫生院中医门诊部找到一份工作。就像当年父亲王善增为他设想的那样,只要有一份技能,就不怕没有管饭的地方。年,门诊部迁到了刘隅首西路北。

年8月,医院更名为医院,年医院,冯道生任院长兼书记。冯道生上任之后,开展技术革新,引进医药人才。王道华由于技术精湛,医院中药房工作,被任命为仓库主任,负责药材的采购和泡制,药房初期只有王道华、王全仁、周玉照、黄开端四人。这时期,医院以中医为主,每天看病的人很多,用药量很大,采购、制药、入库出库,每天都很忙,医院又陆陆续续安排年轻人进来,先后跟随王道华学制药的徒弟有黄开端、戴云龙、杨百福、李广存、李安房、赵广荣、张明勤等人。

医院后院的四间平房为药材仓库,天气好时,王道华就和徒弟们在院子里挑水洗药材,满院子都是晾晒的一笸箩一笸箩的药材,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药材味道。

王道华在担任医院中药房仓库主任期间,每天早来晚走,勤勤恳恳的工作,把公家的事放在首要位置,比如,一看天气不好,不能晒药,就充分利用时间,喊着徒弟拉着架子车,到西关药材公司采购中草药。为了节省费用,他还和年轻人一样当装卸工,把一个个大麻袋包扛到架子车上,拉回仓库,然后分批加工成药。

如遇阴天下雨,他就带领徒弟在屋内切药片、碾药面、团药丸、拧膏药,总有干不完的活。无论干什么活,他都是最快最好的,团药丸,他抓起一把药团,转眼就搓成了药条,只见他的手指飞快地动着,像变戏法一样,药条就变成了一个个小圆球滚落下来,一句话的功夫笸箩内就有一堆圆圆的小药丸了,徒弟们看得目瞪口呆,都惊诧他的速度。大家一起动手切甘草片,徒弟切了一小撮,他就切了半笸箩,一个人的效率比几个人还要快。

王道华制药不但手快,做得还好,是出了名的三圆,即拧膏药拧得圆、水打丸打得圆、药碾子蹬得圆,徒弟们佩服极了,纷纷说:“咱师傅干什么都又快又好,比机器还快呢!”

冯道生院长每次过来,看到他汗流浃背地干活,都要劝他歇一歇,他也只是笑一笑就又去忙活了。

中药房的四间仓库里都装满了各种药材,王道华对仓储情况了如指掌,什么药材放在什么位置,他都一清二楚。

王道华是中药炮制能手,在辨别药材上也是行家,随便抓一把就知道这药材的真假和价值,他不但熟悉多种药材的药性,对各种小偏方的妙用也很清楚,比如,他们夏夜加班制药,黄开端被蚊子叮咬了,黄道华告诉他,用白矾加口水抹在蚊子叮咬处可止痒,黄开端拿来白矾一试,果然灵验。

他多年如一日钻研中药配制法,一本《丸散膏丹配制法》(年版)被他作为宝贝一样,时常带在身上,一有空就研读,里面的不少偏方被他应用在生活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他还经常和卢尚民一起向单县知名老中医郭宪庭老先生请教中医方面的问题。

许多熟悉他的人都很信任他,不少人把他看做中医先生,哪里不舒服就到他家里来,请他配个偏方,再到药房抓点药吃一吃就好了,也有疑难杂症求上门的。

据王道华的女儿王启霞回忆,杨集姥姥家一个旁门舅舅得了眼疾,到处看也看不好,王道华根据经验,给他开了明目药方,几个月后,他的眼疾真的好转了。也有妇女抱着孩子上门千恩万谢,说王先生的药方救了她孩子的命。

王道华和妻子杨德全对上门讨药方的群众总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他虽然不是专职中医先生,这么多年积累的医药知识和对中药偏方的研究,一般人比不了,常常被人们看作先生,都对他尊敬有加。

王道华的孝顺也是出了名的,对父母从来都是低眉顺眼恭恭敬敬的,年,父亲王善增去世后,他对老母亲的照顾更加细致了,冬天他从刘隅首给母亲买了鸡汤,一路走得飞快,为的是让母亲喝上热乎乎的鸡汤。

王道华有一个儿子和四个女儿,他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他从不打骂孩子,但孩子们都很敬畏他,他思想传统,要求子女必须知礼明德守规矩,女孩子放学后不许晚回家,男孩子不许参加社会活动。他对孩子严中带慈,只要出去,回来总会给孩子和母亲带点吃的,也经常给女儿零花钱,让她们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他用言传身教影响着几个孩子,孩子们也都很努力上进,个个学习好,品德俱佳。

王道华性格内向,不爱说笑,很喜欢看书,他经常在晚上借着煤油灯看书,有时也读给妻子和孩子们听,有时,他会在白纸上画花鸟给他们看,他的艺术天赋很高,画得花鸟很生动,妻子杨德全很喜欢,就用这些小画做成鞋垫样子。他懂得茶道,茶水一入口就能品出优劣,他也很爱喝酒,一辈子从未喝醉过,每天中午,他喜欢用景泰蓝的小酒杯,倒上半两酒,细细地品味。

王道华的这种品行和修养,一般人都会觉得,他应该成为一个文人而不是一个药师,但命运却让他成为了一个技术绝佳的中药师。

年,在全国中药炮制比赛(中药饮片)技能比赛中,王道华凭借过硬的技术,获得大赛的第一名。

通过这次比赛,单县医院知名度也提高了,为了培养医药行业的接班人,年,医院安排张月先组织全县中医药人才的培训活动,由王道华来讲课,连续举办了几期。王道华把积累的医药知识和技能,无私地传授给培训班的学生们,为单县中医药界培养了很多人才,为单县中医药炮制技能的传承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的付出也获得了回报,每年年终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他的突出成就和品德,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称赞。

年,有一天傍晚,单县第一届卫生局长张以宾带着16岁的儿子张明勤来登门拜访王道华,他郑重地说:“王师傅,你是咱们县医药界的行家能手,我把儿子交给你,我放心!”

于是,张明勤就进了医院医药房,跟着师傅王道华学习制药技术,他见师傅快速地切药片、团药丸、拧膏药,简直看不出是怎么做出来,自己动手,就很笨拙,做不好也快不起来,心里有点泄气,王道华就耐心地手把手地教给他,他慢慢地学习,有时候干不了细活,就干粗活,蹬起药碾子,快步如飞,自己也很高兴。

年初,王道华不幸得了胃癌,他是单县医院中药房的顶梁柱,医院千方百计想保住他的生命,安排他到济南做手术,打开胃腔发现癌症已转移,已经到了无法手术的地步。所有人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大家一致向他隐瞒了实情。

从济南手术回来后,他精神状态很好,笑着对问候他的人说:“没事了,切了。”对于病情他装作不知情,表现很轻松,其实他内心很清楚,他和妻子儿女之间相互隐瞒着,包含了深深的关爱之情。

年4月,王道华走完了他的一生,他勤恳忠厚、任劳任怨、正直无私的品格,他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了自己对中医药的热爱,为单县中医药业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也直接影响了后人的人生抉择。王道华的儿子王启君从事教育行业,在单县二中任教,孙女王秋继承了祖业,成为我国中医药业的专家教授。

王秋,年生人,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年至年,医院中医系本科、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现就职于中国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主要负责中国医科大学中医药系列课程群的本科教学和基础理论现代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专著两部,并担任国家卫计委多部规划教材的主编和副主编,如《中医中药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临床中药学》、《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药学基础》,并多次受邀江苏省电视台及南京市电视台主持养生节目,广受社会好评。

王家从清道光年间从安徽青阳搬到单县的多年间,家族成员与中医药的渊源深远,持续传承,后继有人,实为幸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6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