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阳镇位于安徽省青阳县东南部,地处“两山一湖”旅游腹地。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置县于陵阳。陵阳,是九华山的南大门,是徽商通往苏杭的必经地,自古水陆通衢、商贾云集、人才辈出。这是一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汉朝时设陵阳县,历经汉、隋、唐三代年,直至唐天宝元年()才改设青阳县。可以说是,未有青阳,先有陵阳。
南柳河由西向东,弯弯曲曲的穿镇而过,这是陵阳的母亲河。南柳河最终会与远处的陵阳河汇聚,最终流入太平湖。一座南流桥横跨在南柳河之上,这座三孔石拱桥算是陵阳老街的标志性建筑了。整个桥长36米,宽约6.5米,桥面皆用石板铺就而成。“往来行旅,斯为要津”。该桥历经沧桑,屡毁屡建,桥面高齐屋脊,始建于明嘉靖间,桥头两侧嵌有重修石桥碑记多块。
石桥连通老街,如今的陵阳老街,即为陵阳县衙故址,曾有门坊上刻着“香池里”三字,传系唐代诗人李白所书。现存老街仅有几十米长,据记载在古镇旧时最繁华时,老街共有两里多长,遗憾的是在后面的战争中,陵阳老街上的商铺遭受战火的毁坏被付之一炬。就连李白书写的古县衙门坊“香池里”石刻,就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
陵阳老街过去为徽商往来的主要交通干道。老街建筑具有典型徽派风格,为马头高墙,粉壁黛瓦,青石铺路。旧时生活在此的居民,多是以经商为主,随着贸易的不断扩大,商人的腰包不断充实。他们纷纷在此购置田产,建立豪华的私人宅院。但在年,日军攻占陵阳后,几乎将整条商业街都夷为平地,人烟四散,繁华许久的古镇也开始冷落萧条。如留余堂、怀仁堂、纪善堂、庆余堂等,都在那场战争中消失殆尽。
解放后,老街的人气才开始慢慢聚集,商人才重新开始在此处经商。街上有经营京广杂货与布匹的晋和、民生、庆生、乾泰等有名的商店,还有寿康堂药店、大同黄烟店。除了这些响当当的老字号,还有许多手工坊,那时的街上人流如织,彻夜灯火通明。现在的古镇留存下来的著名古建筑有余栋,古桥40余座,其中陈氏宗祠(太平山房(国保))、李氏宗祠(国保)、曹氏宗祠(国保)、宁氏宗祠(省保)及谢氏宗祠为代表的“陵阳八大姓”宗族文化源远流长。
眼前的老街,依然是那条老街,但老街的风景却不再是曾经的景象。在不足百米长的街道上,飘扬铁匠铺、粉丝铺、古玩店之类的旗子,看起来历史的传统味很足,但实际已经没有街的功能了。
笔者最后只想说,尽自己绵薄之力,留住这些老街,留住传统文化。亲爱的网友们,你们对这些正在消失的老街都有哪些看法,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