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老龄化社会已到来

北京最佳湿疹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89789.html

——读杨定一《转折点》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年末,中国人口总数为14.12亿人,比年末仅仅增加48万人。人口出生率仅有7.52‰,死亡率为7.18‰;60岁及以上人口2.67亿人,占到总人口的18.9%,即五六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人年龄在60岁以上。

从上面的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拐点: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趋势,已经基本确定,老龄化也越发变得严重。

所谓拐点,即转折点。

对于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个转折点,国家经过持续调整政策,已经有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以构建起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那么,作为个人,我们得如何应对“养老”这一人生课题,找到自己人生真正的转折点呢?

杨定一在《转折点》一书中,这样说:意识的转变,才是人生真正的转折点。

意识的改变,顾名思义,就是人类意识的自我革命,即:改变旧观念,突破陈旧的自己。

一、“养儿防老”的前世今生

〔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写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显然,“养儿防老”的通识,始于宋朝,已历经千年。

事实上,养儿防老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有着莫大关系。当时的社会以农耕为业,生产技术有限,生产工具落后,人们基本上是靠体力从土地里获得赖以生存的一切资源。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无论男女,都会逐步丧失劳动能力,进而面临生存危机,人们便希望有后人来继续劳作,以维持生计并奉养自己。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中,历朝历代都提倡“百善孝为先”,民间也广泛流传“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等等孝道典故。“养儿防老”的情结便绵延开来,也越发变得根深蒂固。

然而,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孩子在参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再固守田间地头,而是奔向更广阔的天地,父母与子女居住环境也顺势逐渐分离。

上世纪九十年代实施的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规模变小,独生子女家庭逐步取代了多子化家庭,从而出现一对小夫妻要奉养至少四位老人的现象,再加上自身的生存压力,相比多子女一起负担起父母的养老,当然会顾此失彼力不从心。

这一残酷的现实,一再提醒人们,“养儿防老”这一人生课题的根基,已然松动。

正如杨定一所说:任何观念,无论多完整、多合情合理,最多只是反映了某一角度。作者还进一步说:任何观念,最多只是反映某一种对立。

这就是说,所谓“养儿防老”,只是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为了应对人们在年老多病时出现的生存危机,更何况,那时候没有形成养老机制。因而,存在于养儿防老之间的对立关系即:年迈体弱与老有所依。

二、“养儿防老”的时代尴尬

据测算,年我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将超过1亿,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万左右,均比现在增长近4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将达到1亿左右,比现在增长近2倍。

可是,区别于发达国家的边富边老或先富后老,我国的老龄化是比较典型的未富先老,在养老问题上将会产生一系列制约因素,并影响养老举措的实施。

养老问题,无论对国家与社会还是对老人与后辈来说,都任重而道远。

前两天,邻居华姐家顶着被罚款的风险,硬是点燃了两发大爆竹,庆贺她“走失”两周的老母回家。

华姐与其弟在年前便就轮流奉养寡居老母一事达成一致,并于元宵后,从弟弟家将老母接来,殊不知,两周前老人突然失踪。老人走失这件事,不仅让华姐一家陷入混乱,也让姐弟两家关系恶化起来。好在,经过多方努力,老人总算有惊无险地回家了。

如今,老人因智力退化或因病成障导致走失,已成为一个社会无法忽视也无法清场的现象。

另外,围绕父母与儿女之间就养老问题而打起的奇葩官司,也频频登上热搜,有些赚足了同情的泪,有些让人义愤填膺,有些则直接碾碎普众的三观。

“养儿防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很多时候,不只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简单,再也不能各打五十大板以达到警醒与惩戒。

事实上,诸如此类的各种问题,富含意想不到的不确定性,并以防不胜防的姿态,随时出现。养老的问题,已然成了一把悬在人们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剑。

用杨定一博士的话来总结,就是:生命,不是只有眼前的可能。我们的生命,随着时间充满着不确定的可能。

三、“养儿防老”的最新解读

老龄化是灰犀牛事件,在全世界已成共识,视而不见的话,后果将会非常严重。

“养儿防老”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认知的更新,很多人对养老问题都有了新的理解,并开始了意识的转变。

年轻一代更加注重积累,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不论收获还是给予,在打点自己的生活之际,也指点父母致力于老有所乐,活出好的生活质量;老年一代对养老也有了新的理解,他们认为养老不能光指望儿女,不能躺平,而应该尽己所能,活出自足与丰盛,最大可能地让儿女无后顾之忧,毕竟,养儿是心甘情愿的付出,育儿是欣赏自己的收获。

正如作者所说:你我会突然发现,过去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其实只是我们自己赋予了不成比例的重要性;这个新的认知,会带给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让我们能够勇敢跨出下一步。

这让我想起前两天在网上看到的一个热搜。北大教授夫人陈司寇断食结束生命,享年96岁高龄。老人家自老伴去世后,坚持独居,生活自理,读书看报,约人聊天,其生活质量,着实高赞。

她坦然地面对生命的退场,尊严地谢世,并给老年朋友留下几点忠告:参与社交,健康生活,减少病痛;忘掉年龄,活在当下,享受生活;放下自我,忘却不愉快,心怀感恩;勇敢面对死亡,不作垂死挣扎,尊严地离世。

的确,要改变命运,得先改变观念,才能来一次华丽的转身。也正是意识的转变,成就了她尊严的一生,让她活成了一个令人景仰的传奇。

四、给自己的人生,踩一个刹车,来一次转折,从“外索”转向“内求”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物质越来越丰富,可我们却越来越不快乐。

我们也都知道,我们眼里心里啊,都是自己的索要,在追逐的过程中,忽视了沿途的风景,也漠视了其他生灵;在得到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下一个欲望的追逐,永远都不满足。然而,我们却很少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对于这,杨定一博士在《转折点》中,给予了回答。

作者杨定一生于台湾,童年时随父移民巴西,13岁考上巴西利亚医学院,21岁获生化、医学双博士,科学成就已达到诺贝尔奖级,被赞誉为“世界预防医学领域天才中的天才”。

在书中,他这样说:这一生,你只要投入任何一个题目,并且亲自去验证,你自然会发现,过去的认知竟然跟亲身体验不同,甚至可能是颠倒的;真相与过去所认为的都不一样。

这确实是一种意识的颠覆,直抵心灵。

读完《转折点》,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一生能得到的观念,没有哪一个可以说有一点可靠性。而这种发现,可能是我们这一生可以得到的最大的恩典。我们无处闪躲,再也没有任何理由不去面对自己,面对真实。

比如“养儿防老”,比如“与其他生灵和睦相处”,比如“生活里遭受的挫折”,包罗万象。

可见,人生时时有拐点、处处是转折。只要认识到了,自然是我们这一生可以得到的最大的恩典。

对于这种认识或者说意识的转变,如果我们不能站在整体来看待,必定会陷入狭窄地带出不来,痛苦必定尾随而至,我们会在欲望里挣扎,在烦躁焦虑里徘徊,身心疲惫。

因此,杨定一博士在《转折点》提醒我们:“只有进入‘心’的层面,才可以扩大我们的生命场。发展的方向并不是要往‘外’努力,反过来是要往‘内’。”

读到最后:

《转折点》是杨博士“全部生命系列”书籍中的其中一部。本书之所以“独家提出全新的信息洪流时代生存理念,彻底颠覆我们原有认知。”就是要帮助我们在世界大环境的动荡中,从更大的格局与更高广的层面去面对各种挑战、磨炼与考验,从而彻底看透表相背后的生存法则与生活之道,找到我们自己人生的终极答案。

同时,杨定一博士也希望通过这种意识层面的颠覆,让我们从观念、认知和思考上重新起步,完成从唯物到唯识的生命进阶,并突破物理与物质的有限世界,活出生命的更多可能。

《转折点》堪称一本个体在信息洪流时代的生存指南。我们所遇到的关于人生的不确定,在书中基本能找到对应的应对方法。

希望,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能获得一份来自人生的最大的恩典。

(我是苹果微语,靠近你、温暖我。若共鸣,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65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