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梅戏正本戏主调平词名称及声腔来源于

(作者:项结权)

戏曲剧种的主要标志就是它的声腔曲调,声腔曲调在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区别不同剧种的主要标志,也是戏曲溯源的主要途径。

黄梅戏起源于哪?已故的著名戏曲音乐家、剧作家、戏曲理论家王兆乾先生于年写了一篇论文《浅谈青阳腔对黄梅戏及其亲缘剧种的影响》,发表在年第2期《黄梅戏艺术》杂志。

黄梅戏正本戏主调有平词、二行等,王兆乾先生对黄梅戏的声腔来源进行了详细解说:

黄梅戏正本戏的主调“平词”,又称“平板”,名称原由青阳腔而来。(江西武宁采茶戏“北腔”、湖北东路花鼓“东腔平板”、黄梅采茶戏的“七板”、楚剧的“迓腔”、睦剧的“湖广调”、湖南花鼓戏的“打锣腔”,都是青阳腔的特点)

“平词”并不是青阳腔一个曲牌的产物,它的基本上下句,是吸收了青阳腔的“平板”(又称“缓板”),而其起板句、落板句、截板句和迈腔等则是从青阳腔的“引”、“叫头”和尾声演化而来。

“平词”的起板、落板、截板句均沿用了青阳腔的名称,它们的运用、转接也甚为近似。青阳腔在突破曲牌体以后,往往将曲牌体的一句作为“引”,引的后半部分是要帮腔的,然后可以转平板、紧板,最后用一个曲牌的尾声结束。结束时也要帮腔。从老黄梅调的女平词看,其起板句相当于“单引”,落板、截板相当于“尾声”(截板用“挂板”,即散板),迈腔相当于“叫板”(过去“迈腔”称“迈板”),也是唱散板的,属于“引”的变化。

黄梅戏正本戏中平词类的“二行”、“三行”诸腔,则继承了青阳腔“滚唱”的传统。

青阳腔,是戏曲声腔,又称“池州腔”,因产生安徽池州青阳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江西的弋阳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阳县一带,与当地语言、民间戏曲(昆山腔、余姚腔等)、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还有民歌小调相结合而产生了青阳腔。青阳腔是弋阳腔“易腔”之后的一个重要腔种。明末清初盛行,与徽州腔一同被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全国主要声腔,清末衰落。明朝万历年间,青阳腔流入了一江之隔的安庆。在安庆衍生出“石牌高腔”(夫子戏)、“岳西高腔”(原名高腔,五十年代定名“岳西高腔”)、“太湖曲子戏”等。

王兆乾先生文中说:“随着相继接触岳西高腔、石牌高腔(夫子戏)、贵池摊戏、目连戏等,更多资料表明,黄梅戏和湖北、江西、浙江、湖南一带的部分花鼓戏、采茶戏、三脚班等,早期受到青阳腔的巨大影响。”王兆乾先生认为:“岳西高腔、夫子戏均是它(青阳)的后裔”。其在文中列举了谱例大多是怀宁夫子戏(石牌高腔)与岳西高腔。

黄梅戏的很多声腔继承了安庆当地高腔的传统。所以说黄梅戏起源、形成、发展、壮大于安庆地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7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