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育立行丨新桥矿业公司读书协会铜陵家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铜陵家训家风读本》带给我的感动和震撼,久久难以忘怀。

书中很多名句我们在少年时就曾熟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今又读来,让我对每篇的历史背景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家风读本确实是本可以放在枕边常读的好书。

“陶母还鲊”的教子故事,让我对这位伟大的母亲肃然起敬。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在枞阳当县令期间,为官清明,深受百姓爱戴,有渔民为表达对陶侃的感恩,送他一罐自制特产鱼鲊。陶侃久别家乡,便托人给在老家的母亲捎去这份礼物,以表孝心。没曾想母亲看到儿子送来的礼物,竟将鱼鲊重新封好,退还儿子,并修书一封:“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为不能益吾,以增吾忧矣。”这件事对陶侃的触动很大,在以后的为官生涯中,陶侃一直谨记母亲的教诲,为他在后世赢得了广泛赞誉。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流传甚广的《让墙诗》出自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之笔。当年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因一块共用的通道发生纠纷,吴家建房想占用此通道,张家不同意,两家打起了官司。县官考虑张吴两家均为官位显赫家族,竟不敢轻易判案。为此,张家写信给在朝廷的张英,要求张英为此事作一了断。张英接到书信哈哈一笑,随即写下这首诗给家人寄去。张家人顿时领悟诗的用意,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了三尺空地。六尺巷的故事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也萌生了我想去桐城参观这个闻名遐迩的历史古巷,现场体验它当年的故事意境。

书中介绍的胡氏家训,为北宋名臣胡则所撰:“族中子弟当各勤生业,士者攻其学,农者力于耕,工者专于艺,商者蓄其贷。”胡氏家训中“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的理念,让我作为胡氏后人深感自豪。各勤生业——很自然地联想到我的家风。记得在我孩提时代,父亲就教育我们为人要诚实、守礼、勤奋。他一生勤劳节俭,坚持早起劳作,如今七十岁还在坚持工作,我们家流传很久的一句话是:有钱要当无钱用。这是父亲19岁那年,随我姑妈从重庆来安徽时,他的大哥留给他的一句话。父亲13岁那年,我爷爷因病去世,长兄为父,父亲离家前夜大伯把家里仅有的现金全部交给了父亲并嘱咐他,这句话父亲铭记了一辈子,也受益一辈子。父亲离开故乡已有五十多年了,如今看到我和弟弟都已为人父母,我们的孩子们也如他期望的那样各自努力,父亲的心里满是欣慰。今年七月女儿如愿考上大学,金榜题名时最开心的人要属我的父母,向来节俭的父母第一时间给女儿送来厚厚的红包以表祝贺。现在我常常和女儿谈心时,也会对她说起父亲教育我的这些话,它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胡玲莉

胡玲莉

读《慈孝传家:棠樾鲍氏家训》有感

近日,读到《铜陵家训家风读本》中棠樾鲍氏家训中选译的一段:子姓及八岁以上即命与祭,俾自幼习知父慈子孝之道,不待冠而后祭也。意思是说,族内子弟到了八岁,就应该参加世孝祠内进行祭祀孝子的活动,让他们从小就熟知作为父亲对子孙辈就要仁慈,作为儿子对父母辈就要孝顺的道理。通过耳濡目染,渗透到平时行事之中,不要等到了二十岁加了冠才参加祭祀。深以为然。

俗语说:人孝百愿成,家和万事兴!躬行孝道,心想事成;秉承孝道,家道中和。说到“孝顺”,我的祖先做了很好的表率。我的祖上是铜陵本地人,我爷爷的爷爷叫张大理,是一位知书善礼的乡绅,因为善待乡邻,孝顺父母被当时的县官授予“孝子”称号,赠了牌匾挂在门楼上,并将其居住的村庄改名为“大理冲”。在我爷爷二十岁那年,他的父亲在长江边打渔时,被江上巡逻的日本鬼子用枪打伤。医院在现在的顺安镇,距离他们居住的地方大约三十公里。爷爷是家里的长子,立刻请了一个抬担架的工人,和他一起连夜把父亲抬到顺安镇。医院不过是一个小卫生所,战争年代医疗资源更是紧缺,医生检查过后表示伤情过重,无法收治,建议转院。医院也在百里开外的青阳县,当时的路况复杂,交通极不发达,又到处是日本鬼子,请来的担架工人劝说爷爷不要再浪费精力、金钱和时间了,回家准备办后事吧。爷爷坚定地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绝不放弃。他在镇上又请了一名工人一起上路。为了赶时间,他不敢稍作停顿,自己一直咬着牙坚持抬着担架,只让两个工人轮换休息。走了三天三夜,鞋子磨穿,脚磨烂,肩膀被担架磨得血肉模糊,历经千辛医院。爷爷的父亲还是因为失血过多,不治离世。年轻的爷爷伤心欲绝,跪在父亲遗体前嚎啕大哭。最后强忍着悲痛把父亲的遗体抬回了老家。

到了我们这一代,我感觉特别自豪的是,我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了父母传统守旧的思想观念。我的父母并不重男轻女。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从小在家的时候,父母对我们的关爱都是一样的,哥哥甚至因为没有照顾好两个妹妹,没少挨过责骂。可他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是别人家的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只有儿子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我和妹妹结婚过后,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嫁出去的女儿而推诿责任,对父母少一点关心;相反,很多时候,我们的关爱更加细心周到。他们生病,我们轮流照顾;他们生日,我们兄妹三家一起庆祝;逢年过节,我们公婆、父母两边兼顾。每年除夕之前,因为涉及到四家的年夜饭安排,我们兄妹三人都要开会讨论一下,拿出最合理的方案,最终确定各家请父母吃饭的时间。现在我的爸爸妈妈逢人便说:“儿子,女儿都一样!”

张慧芬

张慧芬

家风传万代

在《铜陵家训家风读本》中我发现了一位熟悉的面孔,他就是铜化集团新桥矿业井巷工区的模范代表王思强师傅。

起初我对王师傅了解的并不多,只知道他待人和善,对工作认真负责。通过书里的故事让我更加认识到了王师傅的品质。人这一生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孩子、同事、爱人、父母……我们不可能把每个角色都扮演好,有的时候不得不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做选择。但王师傅不仅是一位好同事,更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让我由衷的敬佩。而最让我钦佩的,是他的孝心。王师傅虽然学识不高,但他明白“乌鸦反哺”的道理。王师傅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家中姊妹众多,幼时父母含辛茹苦的将几个孩子拉扯大,这让王师傅明白了父母的艰辛。长大后,对父母照顾的是无微不至。母亲生病时,更是心急如焚,求医问药,细心照料。

我父亲也是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最穷的时候连学费都交不起,那时学费就几块钱。有一天爷爷给父亲一双崭新的白球鞋,父亲没有露出喜悦的笑容而是哭了。因为他知道为了买这双球鞋家里又多了一份负担。上高中的时候为了给家里减少负担,每周从家里带上一周的馒头和腌菜,走十几里路到学校。高考填志愿时,更是为了能早几年出来工作,选择报考了中专。如今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从小衣食无忧,难以相像父母那一辈人的童年究竟是怎样的。

每个家族的家风家训大都不太一样,唯独“孝”,是排在第一位的,亘古不变。

年,爷爷因病住院。父亲接到消息后便放下手上的工作,告假带上我和母亲一起赶奔回老家。看到躺在病床上身体虚弱的爷爷,一直坚强的父亲落泪了。他问大伯爷爷的身体如何,大伯说:“刚做完手术,已无大碍”。父亲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恰好我高考结束,自愿留下照顾爷爷,父亲也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来回奔波照顾爷爷。看着父亲满脸疲倦和焦虑的面庞,我不禁心疼起来。一日深夜,爷爷拉着父亲的手说:“你辛苦了”。父亲没有说话,只是笑着看着爷爷。爷爷出院后,父亲依旧会抽出时间尽可能的多陪陪爷爷,尽管来回的长途奔波很辛苦,但他总是故作轻松。我问过他:“家里有大伯他们照顾爷爷,为何还要经常跑回去”,他回答:“爷爷年纪大了,看一眼,就少一眼了”。正是父亲以身作则,孝敬父母,也让我明白的了历代家训中“孝”的意义。

我家虽是小门小户,但家风也很严格。相传家族根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的“义门陈氏”。更有“义门陈氏,百犬通槽”的说法。父亲常常教育我:“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勤恳恳”。现如今我也参加工作五年有余,我渐渐理解,这就是我们家族的家训,我的名字也是父亲根据“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来取的。

陈若水

陈若水

家风是本厚重的书

《铜陵家训家风读本》是一本讲述我们身边优秀家庭传家训、育家风、立家教的故事书。

书首,介绍了中国古代名家的家训故事,从中可以了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重视家风家教。这些经典故事和家训典范世代相传,内容包括修身励志、诚信廉正、仁爱孝慈等优良家风的传承,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生活的珍视,以及崇德向善的好家风。

本书中22个铜陵“传育立行”的典型家庭故事中,有老将军的家国情怀,有退役军人的义行壮举,有民营企业家的艺术梦想,有优秀教师的春风化雨,也有自强模范的顽强意志等等。各行各业好家训好家风的故事,字里行间浸透着家风之所养,那些爱国、义行、淳朴、仁爱、勤俭、善良的美好家风,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影响和熏陶着故事中的主人翁,使他们逐步成为社会上有正能量的人。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原来围绕在我们身边,有着这么多在平凡中见真情的家风故事,浸润着我们生活的城市大家庭。

书中《“大国工匠”的家风传承》的主人翁丁宏锁,是六国化工氮肥厂质计部副部长。这是一个离我最近的家风故事,因为我本人也是六国化工的一名员工。经过30多年的刻苦钻研和顽强拼搏,丁宏锁由一名普通的技校生、化验工,成长为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技术能手”;以她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相继挂牌。故事中说道,“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她的家训家规,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家训。小时候,我的父母就教育我们为人要诚实本分,做事要踏实诚恳。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是这样教育我们的,也身体力行。所以,我们兄妹几个也是深受这样的家风影响。虽然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大的贡献,可都拥有着正直善良、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兄妹友爱;在工作中各有作为,言传身教,用正确的人生观影响着下一代,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除了诚实本分,孝老爱亲也是中国人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的家风。在六国化工,还有一位以二十多年的责任和担当侍候妻子的奶奶、服侍岳父、面对突发重病的妻子不离不弃的“铜陵好人”王忠。虽然他没有入选本书,但他以长年累月的朴实真情为我们谱写了一首孝老爱亲的赞歌,他的质朴家风正是“诗书济世长,忠孝传家远”的真实写照,影响了女儿以及他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正默默地传递社会正能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所以,家风建设的关键在于我们家长,尤其是母亲的角色很重要。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有意识地建立、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家庭与子女受益。生活在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我们要从自身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

刘秀红

刘秀红

锦罗帷幔与一颗补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倡导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闲来翻阅《铜陵家训家风读本》,读到一则范仲淹清俭树家风故事。

范仲淹为官清廉,对子女要求也十分严格,不仅自己做到了清俭一生,而且特别注重教育孩子生活俭朴。他的次子范纯仁结婚时,听说儿媳将饰以锦罗帷幔,范仲淹立即传讯其子:“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为幔坏吾家法。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范仲淹严教子女朴素节俭,对其子孙影响颇深。范纯仁曾深有体会地说:“唯俭可以养廉,唯恕可以养德。”

在范仲淹身体力行的影响及严格管教下,范家始终保持着俭朴的家风。《宋史》中有这样的记载,范仲淹的孙子范正平小时候学习勤奋刻苦,穿的用的很差不说,与普通人家的孩子一同在离城二十里的国林寺里读书,来回步行,用一把破扇子遮挡烈日,谁也看不出他是当朝宰相的孙子。

往圣先贤无不倡导清贫简约、淳朴的家风,普通老百姓家中,也有不乏清俭故事。

记得有个周末,我家婆婆逮着空,坐沙发边缝缝补补,在我女儿那双粉色运动袜大脚趾处打上一个边长约1厘米、经纬交织的方形补丁。“啊!我不穿打补丁的袜子!”我见女儿抵触很大,也感到婆婆没有必要费神修补,一双袜子也就几块钱,新买一双就是了。“补补能穿。这袜桩子还好得很。”婆婆头也不抬,继续完善这颗补丁,还笑话我们道:“你们几个脚上都长了牙齿!”

我被婆婆逗乐了,还叫女儿穿上袜子当“脚模”,再把手机镜头对准这只补丁,拍照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