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本底文旅态势区位优势后发池州时与势

北京痤疮十佳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9184532.html
                            

大江奔流开新路,风劲潮涌长三角。

池州,立足生态本底、良好的文化旅游发展态势和区位交通优势,抢抓机遇、乘势快上,以建设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描绘未来发展蓝图,奋力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赢得先机。

8月13日,池州市委、市政府印发《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绘制了清晰的“施工图”,拉开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池州进入全面施工阶段的大幕。

构建“4+3”产业体系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池州是安徽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撤地建市不到20年,年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员,但池州与长三角的经济社会交流合作源远流长。

在安徽提出“呼应浦东、开发皖江”后,池州一以贯之坚持东向发展战略。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池州近30万的常年外出务工创业者,70%以上以沪苏浙等先发地区为目的地;来池州旅游的省外游客中,来自沪苏浙地区的占50%以上;池州历年来引进的省外投资商,来自沪苏浙地区的占60%以上。

从单向承接到双向融入,从“我中有你”到“你中有我”,从被动接受辐射到主动参与分工合作,在长三角这个大舞台,池州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戏份”:

年成立的安芯电子公司,在几年时间内便带来了来自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一大批代表性的半导体企业,在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目前关联企业已达75家,从最初的小尺寸晶圆制造、封测为主逐步延伸至形成“芯、屏、器、核”智能终端全产业生态链,摘得“安徽省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牌子。

青阳县的童车产业园,亦主要是由浙江嘉兴平湖的童车企业转移而来,12家企业形成了分布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从上海搬来的龙钱玩具有限公司,产能扩大了一倍,技术也有了升级更新,未来他们还拟将上海的企业整体搬迁到青阳。

……

在产业承接转移中,池州已初步形成了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化工、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4大主导产业和电子信息、旅游、大健康3大高成长性产业的“4+3”产业体系,累计吸引长三角地区23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来池州创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提升到30%以上。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后发池州该如何“出招”,拿出什么样的谋略与作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问。

8月13日,池州市委、市政府印发《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一盘棋”要求,“池州行动”正式起航。

“以‘4+3’产业为主要承接方向,打通产业整体转移与精准承接通道,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升级,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是池州的第一个战略定位。”池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刘荣华介绍,池州将围绕“4+3”产业,深入推进工业技改提升,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目前,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新三年建设工程已提上日程,拟通过做强封测和分立器件“两张名片”,做优材料和装备产业“两个协同”等,打造国内有特色的封测产业基地、省内一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到年,建成百亿元级半导体基地。

在前江产业园,以建筑装配式预制构件生产销售、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建设安装、技术咨询为主营业务的中电建池州长智建工有限公司,其生产的房建工程预制部件,通过陆路及长江黄金水道,运往南京、镇江、上海等长三角主要城市,而其生产所需原料,皆分布在周边10公里范围内。该公司总经理肖万华说,未来,长智建工将全力打造全球最大装配式预制构件生产基地,池州也将借此打造千亿元级全产业链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擦亮绿色生态名片

构建国际文化旅游示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在布局“4+3”产业体系的同时,池州还在擦亮绿色生态名片上下功夫,扬“池”所长,努力打响“九华圣境、健康之都”品牌。

池州森林覆盖率近60%,境内有名山、土壤富硒、城市富水、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山、水、土、气富集的城市。立足自身丰富的文旅资源优势,池州实施“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双向联动、融合发展,加强与企业合作,推动了秀山门博物馆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快速落地。

池州在长三角相关城市共举办各类推介会20余场,并与长三角主要客源城市文化旅游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主动加入长三角旅游合作组织,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近年来,由长三角城市到池州的游客人数,每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游客来了,如何让其留下来?池州将目光瞄准了大健康产业。

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提出,将旅游、体育、养老等人民群众关心的合作事项纳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这给生态环境优良的池州提供了巨大的机遇,特别是养老、健康养生等领域。”池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池州要把大健康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重点培育,真正起到“后花园”留人的效果。

作为安徽本土企业代表,安徽九华山投资开发集团已经在九华山下建设了茶溪小镇等诸多项目,提供有温度的健康生活模式,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健康旅游运营体系。目前,茶溪小镇已成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推进文化、旅游、生态、康养融合发展,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市。这是池州设定的第二个战略定位。”池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刘荣华说。

当前,池州市正在谋划大健康产业发展,争创长三角首批一体化异地养老试点城市。计划到年,打造10个特色健康小镇和产业基地,健康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到10%,产值规模达到亿元;到年,产值规模达到亿元。

交通政务互联互通

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

相通则共进。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势在必行。

5月22日,池州市“一网通办”宣布正式开通运行。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依托线下专窗与线上系统的结合,在长三角14个试点城市实现异地收件,业务属地部门完成办理,通过物流递送纸质结果或网络送达办理结果。

比如池州的企业想在上海注册成立公司,在池州政务服务大厅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递交有关材料,专窗工作人员通过网上视屏预审、原件验证、资料邮递等方式完成异地申报,审批办理结果直接反馈至申请人,实现办事群众线下就近办理。

接下来,池州将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平台建设,持续扩大平台的服务事项范围,深入推进数据整合共享,完善“互联网+监管”体系,并将已设立的市级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延伸到各县各区,让企业和群众尽快实现跨区域业务办理。

“一网通办”打通的是线上互联互通,而线下互联互通,还得依托于“海陆空”全面发展的交通枢纽网。

池州“铁、公、机、水”交通四要素俱全,拥有公里长江黄金水道,5条高速、6条国道贯穿全境,九华山机场先后开通10余条航线,可直达国内主要一线城市。

便捷的交通为池州带来了各地游客,也让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得以落户池州。但要想提升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战略布局,更高层次推动一体化发展,还需构筑更便捷、更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池州,一张高铁、高速、水运、空港交织而成的畅达网络正在铺开——

打通高铁动脉。畅通沿江和省际通道,共建皖江城际铁路网,实现与沪苏浙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

编织高速密网。畅通省域高速公路网,等高对接国道干线公路通道,构建高品质的旅游交通网。

提升黄金水道。推进青通河航道、秋浦河航道整治,提升支流航道通过能力;积极参与长三角港口联盟建设,联手打造世界级港口群。

建设空运节点。实施九华山机场扩建工程,规划建设九华山旅游直升机场、青阳陵阳通用机场、石台横渡直升机场。

长三角一体化,如滚滚江流,一路奔腾到海。不负时与势,后发池州,还将在区域协调、环境共治、开放共赢、民生共享、机制创新等方面采取专项行动,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来源:安报全媒体记者查灿华李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2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