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藏王化身朝鲜王子九华山得名来自诗仙一首

佛经介绍,地藏菩萨是释迦灭度后、弥勒未生前,众生赖以救苦的大悲菩萨,他以“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弘愿坚定地和我们在一起,以无尽慈悲和无边愿力,救度一切苦难众生。地藏菩萨的事迹,得到了民间一致的信仰。

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九华山香火鼎盛。那今天就再讲讲地藏菩萨的形象及与九华山的渊源。

我们知道,菩萨化身为什么形象与众生的热望有关,所以观音大士在中华汉地化身为温柔慈爱的白衣女性,深得民间热爱依恋;弥勒菩萨以放浪形骸洒脱不羁、豁达豪放开朗乐观的布袋和尚为原型。那么地藏菩萨的形象一直都以俊美尊贵、端严恭肃示人,什么来历呢?

这是因为在唐代有一位,来到我国安徽九华山,受到当地闵长者的供养。

唐代的中华帝国,万邦来朝,如日中天,经济文化输出力度强劲。日韩等国很多僧人前来留学求法,其中就有一位新罗王子金地藏比丘,携爱犬善听远渡重洋来华。那时朝鲜半岛有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新罗王子俗名金乔觉(-),相貌不俗、力大无穷、心地善良、聪颖敏悟。他先在各地游学了几年,在开元末年来到安徽省九华山。

九华山本名九子山,《太平御览》说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名“九子山”。

改名为九华山与诗仙李白有关。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漫游四方,浪迹天涯,万水千山走遍。见到九子山的九峰如花,遂为止留下著名诗句:“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在《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则更直接,直接霸道地为池州市青阳县做主,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花”二句更名,因古“花”与“华”是通假字,从此名为“九华山”。

《池州府志》记载,金乔觉王子经南陵登上九华山,在盆地里结庐,他虔诚苦修,渴饮涧水,饥食白土,影响渐大,时称“洞僧”。若干年后,当地士绅诸葛节游山时发现了金比丘,得知是新罗王族远来中国求法,大为感动,便发心为他修建道场。遂向当时的九华山主闵公倡议,请其布施山地以供建寺安僧。

闵公家财甚富,乐善好施,也非常敬仰地藏比丘,就问他要多少地。金地藏答道:“一袈裟所覆盖地足矣”。传说,地藏显神通力,袈裟一披,飘飘然无限放大,盖尽九华,于是闵公顺水推舟就将整座九华山全部供养。不仅如此,善根深厚的闵公为地藏护法,携儿子一起发心出家,成为地藏菩萨的侍者。我们所见的地藏菩萨像,两旁有一老者及少年比丘,即闵公父子。

寺院建成后,地藏比丘在九华山的影响甚大,各方来参学者络绎不绝。九华山山高谷深,生活不便,僧人饿成皮包骨,时称“枯槁众”。海外的新罗国王也曾派人送粮食供养。

金比丘苦心修炼75载,至唐贞元十年(年)农历闰七月三十日夜趺跏入灭,世寿99岁。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时人根据其日常行持及众多迹象,认定他即地藏菩萨化身,遂建塔将肉身供奉其中,并尊称他为“金地藏”菩萨。肉身保存至今,现供奉在神光岭的护国肉身宝殿中。

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大规模建筑庙宇,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兴建,日益鼎盛。仅佛寺已达余座,僧众有余,出现了“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的盛况,“香火之盛甲于天下”。所以九华山又有“佛国仙城”、“蓬华佛国”之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559.html